儿童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会由恋物行为 。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母婴专家指出,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对依恋的需要 。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 。
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 。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 。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
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这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皮肤饥渴” 。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试验 。用两个假的母猴作代替母猴 。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圆筒及其外面一层柔软的毛巾组成的“布母猴” 。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 。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能看到:动物也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也有“皮肤饥渴” 。而人呢,更是存在着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 。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所以,孩子们的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 。
【推荐阅读】
看“懒妈妈”如何巧妙地教育宝宝
学龄前期孩子的成长教育包括哪些
【儿童恋物行为“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