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的帕蒂

对于经常尖声大叫或为了自行其是而大发脾气的儿童该怎么办?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儿童有一种疗法特别有效,至少在开始阶段 。这种疗法的目的是让儿童更好地控制他周围的世界 。这种疗法包括教会儿童新的和更有可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模式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由美国密执安大学两位心理学家治疗的一个孩子 。孩子的名字叫帕蒂 。
当帕蒂首次让心理学家就诊时只有4岁 。帕蒂的父母之所以把帕蒂送到心理学家那里就诊,主要原因在于帕蒂不能有效地与别人通话,以及适应托儿所的生活 。
帕蒂有许多坏习惯 。
第一,她像头猪,频繁地打开冰箱,把各种菜肴取出,并尽量吞下肚子 。对她讲道理也好,打屁股也好,看来都改变不了她的行为 。如果把她带到公共场所,她会走向附近的食品店,拿起食品就放入口中,并大嚼起来,生怕有人会不让她吃饱似的 。她的这种表现往往使父母狼狈不堪 。
第二,是尖声嚎叫 。当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便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尖叫 。奇怪的是,这种尖叫行为是与进入托儿所相伴随的,在家里时却很少表露这种行为 。
第三个问题涉及大小便习惯 。不是说她控制不住大小便,恰恰相反,她控制得太妙了 。假如有人在托儿所里要帕蒂按照别人的方式而不是她自己的方式做一件事时,她会盯住这个人,并且说:“噢!噢!我要拉屎了!”接着她便把屎拉在裤子里 。当大人把她清洗干净,换上干净衣服之后,帕蒂与别人的争论往往以再度拉屎的方式而告结束 。
心理学家对这个小女孩观察了一段时间,并与孩子的父母和托儿所的老师进行了谈话,他们认为帕蒂的问题主要在于她已经学会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许多不良行为,尖叫和拉屎这两件事都是在过去发生过并使她偶尔可以随心所欲的行为模式 。由于这种不良行为接二连三获得成功,她便一再进行尝试 。每次尖叫和拉屎越是灵验,帕蒂越有可能在今后表现这类行为 。帕蒂的贪食的行为较难分析,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这与帕蒂从来没有学会很好讲话有关 。她无法告诉人们她觉得肚子饿,她也无法说明她想吃哪些食物 。于是她干脆拿到什么就吃什么了 。
显然,帕蒂的许多不良行为是习得的 。为了帮助帕蒂与其父母更好地相处,并使她更有可能在托儿所里获得成功,心理学家决定治疗帕蒂,让她知道为了从周围的人们那里获得所需的东西,应该采取哪些恰当而又令人愉快的方式 。
习惯是习得的 。按照心理学家的意见,我们获得行为习惯模式是由于我们发现这些行为对我们具有奖励性或强化性,或者由于这些习惯有助于我们避免惩罚,从而使我们摆脱不悦的或危险的情景 。假如帕蒂在托儿所看到另一个孩子正在玩她想要的玩具,她会试图从别的孩子手里把玩具夺过来 。如果这时另外的孩子不肯,帕蒂便会大声尖叫,一直叫到另外的孩子把玩具丢下,或者老师过来把玩具递给帕蒂为止 。可见,尖叫行为是得到奖励的,或者用专业术语说,它是得到强化的 。无疑,帕蒂把这一行为保持下来了!如果有人威胁帕蒂,要是她再随心所欲,便要对她进行惩罚,帕蒂便在裤子里拉屎 。结果臭不可闻的脏物使她避免去做一些她认为不愉快的事 。
当心理学家开始与帕蒂一起开展治疗活动时,他们必须首先明确治疗目的 。只有明确了这一点,他们才能知道何时结束这项疗程 。他们对帕蒂观察了几天之后,深信帕蒂的父母(包括托儿所的老师和孩子)每当帕蒂行为不当时便通过不明智的奖励手段使帕蒂的不良行为模式得以保持 。当帕蒂尖叫时,她获得别人更多的注意,并常常得到她需要的玩具,或者从她不愿做的事情中解脱出来 。尽管父母坚持说他们对帕蒂的尖叫进行了惩罚,但是这种惩罚是极其温和的,与之相比,在惩罚的同时给予帕蒂的关注倒是非常强烈的 。当帕蒂打开冰箱取食物时,父母也对她训斥或打屁股,但她还是得到了需要的食物,而且很快了解到只要吃得多就能把父母的注意力统统吸引到她身上来 。心理学家认为,他们不仅要消除帕蒂习得的不良行为,而且还必须教会她为了获得所需的东西应该采取的良好方式 。因此,他们把帕蒂从托儿所里领了出来,每天和她一起呆上几小时,藉以训练她更有效地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