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 , 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 , 如高安藏品 , 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 。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 好的一种胎色 , 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 。说它灰白 , 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 , 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 色(胎质细而稍松) 。

元青花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文章插图
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 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 , 就是高铁低锰 , 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 , 青中微微地泛绿 。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 。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 , 形成深色结晶斑点 。在显微镜下观察 , 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 , 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 , 在高温的作用下 , 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 。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
元前后不到一百年 , 作为一个王朝 , 它虽然短暂 , 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 。有趣的是 ,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 如明、清直至民国 , 仿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 , 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都很缺乏 , 况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书写纪年款识 。因此 , 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断代界限上 , 每每见仁见智 。到了明朝永宣时期 , 又是中国青花高峰之一 , 后人中爱好者和牟利者大都关注明永、宣的青花瓷 , 却忽略了元青花 , 这才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宝藏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现 。
元青花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文章插图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 , 特别是高 级的细瓷 , 包括至正型青花 , 这个特点尤为明显 。这与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关 , 同时也与它是出口品有关 。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盘 , 传世品也是以大盘为最多 , 而且这些传世的元青花大盘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 , 是昔日王宫的遗 留 。这说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返销盛产米纳依彩绘陶器的伊朗 。当然也有龙泉窑的大盘 。这种大盘是我国以前没有的新型式样 , 系按照伊斯兰国家人的饮食习惯 , 置于地毯上盛放食物 。盘子的直径达三尺 , 却极为平整 , 毫不翘棱变形 。盘的样式为折沿 , 而且板沿很宽 , 有二寸多 , 适于手持搬动 , 分菱花和圆形两种 。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 。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圆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体菱花式 , 每瓣大小相同 , 制十十分讲究 , 尤为精致.
元青花瓷器手感沉重 , 早期用瓷石制胎 , 称“一元配方” , 中期开始用瓷石加高岭土制胎 , 称“二元配方” 。器底和盖内不施釉 , 圈足宽而浅 , 器底有明显的竹刀修胎足的起止纹 , 器身内壁见轮旋纹 , 由于胎泥淘冼不够纯净 , 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黑褐色铁质斑点 , 底足、口沿露胎缩釉处呈火石红色 , 器底沾釉斑 , 胎色白而不细 。(有的底还是沾了窑沙 , 有的窑沙已在釉内 , 看就像有点粗的样子 , 有的还有铁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