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不为人知的秘密,你们都知道吗

建盏在宋代的风靡 , 可以说到了文人雅客人手一只的程度 , 自上而下 , 每个阶 级都对建盏激赏有加 。苏轼、欧阳修、陆游等两宋文豪名士 , 都在饮茶的诗文中 , 留下了歌颂建盏的诗句 , 记录他们以茶、以盏会友的事迹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不为人知的秘密,你们都知道吗

文章插图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现在博物馆和收藏界多有褐色兔毫盏和黑盏 , 而鹧鸪斑盏、油滴釉盏和天目曜变盏只有日本人收藏几只 , 银兔毫盏罕见 , 蓝盏只有记载 , 天下连瓷片都未见一片 。所以各地专家若“鉴定”这几类宝盏难度极大 , 只能观摩日人的几幅宝盏的照片 , 亦只是人云亦云 , 似有捕风捉影之谈了 。笔者有幸拥有这全部建盏 , 详细观察实物 , 分析成因 , 存独 家之见 , 贻笑大方 , 奇文不虞 , 望朋友欣赏 。
建盏的胎体是采用的铁胎 , 所以在使用建盏的过程中建盏会不断的释放二价体离子给人体吸收 , 同时还可以吸附水中的氯离子 , 在使用建盏的过程中这些微量元素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进入体内 , 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且长期使用建盏的朋友可以调节人体的中 枢神经系统 , 能够起到预防贫血、高血压的作用 , 这也是很多有身份的人都普遍喜欢使用建盏的原因 , 因为毕竟同样都是喝茶 , 为啥不选择一个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器具呢 ,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不为人知的秘密,你们都知道吗

文章插图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历史轮回 , 800多年后 , 随着建窑的考古挖掘 , 遗失在历史潮流中古老的建盏工艺被重新找回 , 建盏复兴之路由此起航 。自从建盏工艺恢复以来 , 建阳的建盏非遗传承人一直致力于建盏技艺传承与发展 , 历经艰辛 , 不懈探索 , 研究分析遗 留建盏残片的烧成规律 , 自己尝试坯釉配方调试 , 不断运用现代科技 , 改进工艺 , 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 研究新的配方 。
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 , 载:“建窑器出福建 , 其碗盏多是撇口 , 色黑而滋润 , 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就是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技艺 , 同时它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盏与其他的传统手工艺不同的是 , 建窑建盏经历过“起死回生”的经历 。虽然建窑在宋末元初因饮茶风俗的流变 , 逐渐停烧黑釉瓷 , 但在千年之后的工业社会 , 代表着黑釉瓷烧制技艺最 高峰的建窑建盏 , 仍然牵动海内外陶瓷研究者、手工艺者、收藏者的心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不为人知的秘密,你们都知道吗

文章插图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
建窑黑盏和兔毫盏的是北宋人蔡襄所著的《茶录》 。蔡襄 , 迁居莆田蔡垞村 , 天圣八年进士 , 先后在宋朝中 央政 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 , 出任福建路转运使 , 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在福州为官多年 , 不仅政绩斐然 , 还精通茶道 , 《茶录》成书于嘉右八年 , 分上下两篇 , 上篇论茶道 , 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 , 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 , 生动详尽 。《茶录》书中载:“茶色白 , 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 , 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 , 熁之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 , 或薄或色紫 , 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 , 斗试家自不用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斗茶家们喜用建窑的兔毫盏 , 其它地方生产的黑盏或胎薄或颜色发紫 , 不如建窑的黑盏好 , 更不用青白盏斗茶了 。如果以《茶录》出书为始 , 至南宋灭亡止 , 建窑毫变盏兴盛达216年之久 , 足以说明建窑毫变盏在历史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