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性别认同关键期



   “伪娘”、“春哥”来袭,孩子性别教育不容忽视
最近网络上最流行的词语莫过于“伪娘”了,快男选手刘著以其女性化的装扮及言行引起了众人热议 。“这个世界真疯狂,好好的一个男孩子竟然打扮成这样 。”一位家长表示出担忧 。“伪娘”、“春哥”,到底是在挑战传统观念?还是发生“性别错位”?如果家里也有这样一位“小伪娘”、“小春哥”,家长该如何对待呢?
家有“小伪娘”、“小春哥”……
七岁儿子
喜欢妈妈的化妆品
“你在干什么?不要涂妈妈的口红 。”洗手间里,当爸爸看到7岁的儿子路路正在神神秘秘地对着镜子“化妆”,一股怒气突然冲上来,伸手夺掉那支口红 。“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动妈妈的那些东西,那是女孩子用的 。”爸爸趁势教育了路路,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儿子又偷偷地涂妈妈的指甲油,并很兴奋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 。
“怎么会这样呢?他是不是心理有点问题,我可不想儿子变成‘小伪娘’ 。”路路爸爸痛苦地说道 。
三岁女儿
很像“假小子”
成成是个女孩,当她爷爷奶奶打心底希望是个男孙 。为了不引起儿子、媳妇的不快,他们表面上没说什么,还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带小孩的重任,也理所当然地给小孩起了一个很男性化的小名 。在老家,两位老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成成当做男孩养,剪短发、穿短裤,跟男孩子疯玩在一起,还时不时地“夸”她:成成真勇敢,像个男孩子 。
快上幼儿园了,成成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妈妈为她买来了漂亮的小裙子和布娃娃,可成成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 。
专家观点
分析
导致孩子性别错位的几个外在因素:
家长教养不当,有的妈妈从小就给儿子或女儿按异性的模样打扮 。
父亲对孩子陪伴很少,男孩对男性角色认同不够 。
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学,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 。
教养方式不当
【3~6岁:儿童性别认同关键期】性别认同易偏差
“‘伪娘’现象的出现,迎合了当今这个需要刺激和新鲜看点的社会心理消费需求,‘春哥’的出现也是同样道理 。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性别差异化很必要,尽量防止他们产生性别错位 。”广州市曼拉达心理咨询中心武文老师谈道 。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确定,一个人从两三岁开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 。比如,小孩子会体察到爸爸和妈妈的不同;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会发现男孩和女孩身体的不同;也会发现老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 。他们就从这些不同和区别中渐渐明白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区别,从而完成性别认同 。”武老师强调道,假如在性别认同过程中,由于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教养方式失当,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就会出现偏差,比如,特殊的性偏好,性取向的错位等 。
教育者女性多
产生“男孩危机”
一般来说,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导致孩子性别错位:其一、父母教养不当,比如,有的妈妈喜欢女孩子却生了男孩,从小就给孩子按着女孩的模样打扮,后来就渐渐养成了习惯,长大后想纠正就很难了 。其二、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者父亲对孩子陪伴很少,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对男性角色认同不够 。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学,孩子小时候对性的兴趣就和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兴趣一样,向父母提出,但是大多数父母不是敷衍含糊应对,就是训斥,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也容易导致性别认同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