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汽车缺芯之痛 产业链上下游得在“一张桌”上对话( 二 )


从长期来看,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是产业链上的明显短板,甚至是卡脖子问题,未来势必要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
“卡脖子”危及产业链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三点:动力电池、汽车芯片和软件 。目前,动力电池方面已无需担心,但汽车芯片基础仍然薄弱,软件操作系统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分析,在全球汽车产业均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窗口期,各个国家均将汽车产业升级上升到战略高度,因此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大概率事件 。
相关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自供率不足10%,而这也将严重威胁到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产汽车芯片为何未能跟紧节奏,形成规模化应用呢?原诚寅直言,通过实际调研后发现,整车企业对于国产芯片的评价是不能用、不好用和不敢用 。
“由于行业标准体系缺失,整车企业对芯片质量无法做出标准化验证和评判 。”原诚寅表示,这是导致国产芯片不被认同的重要原因 。同时,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是:目前我国汽车芯片企业基础研发能力仍然不足,尽管存在一些明星汽车芯片产品,但在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和车规工艺上,距离国外的水平仍然有差距 。
李绍华指出,我国在汽车行业内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零部件企业,在芯片行业内也缺少IMB这种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两个行业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长短塞”问题 。
原诚寅也认为,靠单一的产业,是无法解决汽车芯片所面临的问题的,势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所缺乏的 。
以生态探寻融合发展
2019年单车汽车芯片成本均值约为400美元/车,而到2022年,这一数值将增长到 600美元/车,按照目前国内每年的新车销量,预计2022年,国内的汽车芯片市场可达150亿美元,约占全球22%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汽车芯片行业仍然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潜力空间 。
一汽产业基金投资经理常晓环透露,从2020年开始,整车企业开始对汽车芯片的认识从单纯的财富投资转移至战略层面,整个产业的投资热度空前,投资方向的集中度也很高 。
徐敬周表示,汽车芯片现存的供需难题,既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机遇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同时,也应当从中探寻更多的发展机遇,助力国产汽车芯片找到更多的使用场景和机遇 。
对此,李绍华建议,我国要想实现对车规级芯片的自主可控,首先要从标准法规、制度体系上进行完善,进而推动行业的对接 。同时,在进行技术突破的过程中,也要聚焦于重点,从核心领域进行突破 。
“车规级芯片技术含量高,真正实现上车是很难的 。”李绍华认为,从产品的试验阶段到规模生产,国家从政策层面、合作环境上还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机制 。李绍华强调,实现对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要抵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布局,相反我国还需要加强对芯片的“引进来”力度,健全供应链体系,以更好地抵御突发事件对产业体系的冲击 。
李绍华表示,作为汽车芯片领域后进者,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超越优势,因此可以致力于走一条“特色”之路 。在他看来,融合发展不仅是“十四五”的核心关键词,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题,要发展具备中国特色的汽车芯片,还是要坚持以产业生态的模式来推动 。
对此,原诚寅提出几项具体的措施 。在他看来,要构建汽车产业链的创新生态,需要产、学、研、企和投资方等坐在一张桌子上对话,以此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紧密互动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建立汽车芯片联盟的形式,通过业务、市场+资本的模式,推动创新技术的落地,同时也可以借助产业生态,培育芯片领域的核心人才,通过人才的培养,强化产业链对于汽车芯片认知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