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汽车缺芯之痛 产业链上下游得在“一张桌”上对话

_原题为:破解汽车缺芯之痛 产业链上下游得在“一张桌”上对话
摘要【破解汽车缺芯之痛 产业链上下游得在“一张桌”上对话】2020年底以来,全球汽车芯片供需出现失衡,导致大众、丰田、福特等车企纷纷实施短期减产计划 。多位海内外证券分析师对汽车芯片的供需情况感到担忧,并做出上述判断 。另有权威机构预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产能将缩减120万辆左右,并有可能成为常态 。(证券时报)

“芯片就是一切,一场由供求因素导致的完美风暴正在上演 。”
2020年底以来,全球汽车芯片供需出现失衡,导致大众、丰田、福特等车企纷纷实施短期减产计划 。多位海内外证券分析师对汽车芯片的供需情况感到担忧,并做出上述判断 。另有权威机构预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产能将缩减120万辆左右,并有可能成为常态 。
而聚焦到中国汽车产业,汽车芯片的短缺不仅仅影响到了车企的产能,还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自供率不足10% 。这意味着,汽车芯片的短缺,还可能威胁到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将如何破解缺“芯”之痛?3月24日,证券时报汽车行业部特别邀请了来自产、学、研、企各界的嘉宾,通过线上沙龙的模式,共同探讨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机遇和未来之路 。
三季度或进入供需平衡
“汽车芯片的短缺是市场供需不平衡所致,短期内还无法通过非市场手段调节 。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才有可能进入新的供需平衡阶段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当前,芯片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除了汽车行业,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医疗仪器等各个行业也都在面临“缺芯”的情况 。
李绍华分析称,汽车芯片的短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半导体产能紧张,智能网联汽车对芯片的需求较燃油车成倍增长;二是疫情原因导致行业信息错配,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恢复,导致部分零部件企业准备不足;三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电子企业超预期囤货,加剧芯片紧张;四是暴雪、地震等不可抗因素在短期内削减了芯片产能;五是汽车行业恐慌性的囤货也加剧短缺的情况 。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分析,汽车产业非常注重精益生产,厂商均在追求“零库存”,而芯片企业从下单到交付的过程中,要经历6至9个月的周期,当整车企业产能快速提升时,上游的芯片企业便无法跟上节奏 。
紫光国微政企客户部政企事务总监徐敬周透露,从芯片企业的视角来看,汽车芯片具备高可靠、高安全、高稳定的特点,技术门槛较高,难设计、难生产更难上车 。
“如果芯片企业无法和整车企业形成强绑定关系,那么单一的芯片是很难快速上车并形成匹配的”,原诚寅分析称,通常一款芯片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进入整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此后还要保持5-10年的供货稳定期,如果无法形成强绑定关系,很多芯片企业是无法承受断订风险的 。“并不是芯片企业不愿意做车规级芯片,而是怕做了没人用”,原诚寅表示,汽车与芯片企业对于开发流程、周期准备的理解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汽车芯片的供需失衡 。
因此,李绍华认为,对于汽车芯片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分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看 。短期来看,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汽车芯片的供需会进入平衡阶段 。受芯片短缺的影响,中汽协方面判断2021年中国的汽车产销呈现“前紧后松”的态势,下半年随着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的缓解将会有所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