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提高防范意识

采访人员进入幼儿园,假扮孩子父母的熟人进行测试,发现一半孩子防范意识薄弱 。
面对零食的诱惑,面对玩具的吸引,面对自称是“爸妈”的同事朋友,有的幼童会提出质疑,但也有不少幼童会轻易相信,并跟对方走 。如今,幼童被诱拐事件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
当有陌生人“行骗”时,幼儿园的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的安全意识如何?6月2日,采访人员走进五一路小博士幼儿园、金色摇篮幼儿园,测试孩子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
“妈妈的朋友”差点骗走6岁男孩
在五一路小博士幼儿园快要放学时,采访人员事先向幼儿园老师打问到了一些孩子及其父母的名字,然后装作孩子父母的朋友进行试探 。“你是段雨润吗?”小男孩看了看采访人员,然后点点头 。“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有事来不了,让我接你回家,跟叔叔走吧 。”采访人员说 。6岁的段雨润立刻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背上小书包跟着采访人员就走 。“段雨润你要去哪儿?”幼儿园老师问 。“老师,这个叔叔是我妈妈的朋友,我妈妈让他来接我 。”段雨润为“骗子”叔叔解释 。“你见过这个叔叔吗?”老师问 。段雨润挠了挠头说:“没见过 。”“那你就敢跟他走?”“他说是我妈妈的朋友,他知道我的名字 。”“这个叔叔骗你的,他不认识你妈妈 。以后碰到陌生人,千万别跟着走 。”“那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段雨润一脸疑惑 。“这是老师告诉叔叔的,叔叔和你做的一个游戏 。以后你要记住,知道你名字的不一定是你父母的朋友 。”老师叮嘱 。段雨润恍然大悟,认真点点头 。
面对陌生人的糖果 6岁女孩大喊“有毒”
在金色摇篮幼儿园,采访人员经过半个小时的套近乎,有些孩子开始放松戒备,跟采访人员玩起来 。随后,采访人员从包里拿出一把糖果,告诉孩子们想吃糖的,要说出自己父母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孩子们争着回答 。“叔叔带的糖果不够,咱们出去买好不好?”没有拿到糖的孩子便准备跟采访人员走 。
【教育孩子提高防范意识】正当采访人员窃喜“糖衣炮弹”奏效时,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个小女孩,大声喊:“大家不要吃,小心糖里有毒 。”她一边说,一边从小伙伴手中夺过糖果,退给采访人员 。“叔叔不是坏人,怎么会给你们有毒的糖呢?”小女孩名叫马菁藐,今年6岁,读大班 。她瞪着眼睛说:“妈妈说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闻听此言,拿到糖果的孩子们纷纷把糖退了回来 。
不知道家长电话 4岁女孩识破“骗术”
在小博士幼儿园,采访人员又找了一个小女孩,“赵婧瑄,你妈妈有事,让叔叔接你回家,叔叔是你妈妈的同事 。”采访人员故伎重演 。
“我不认识你 。”4岁的赵婧瑄回答得很干脆 。“可我认识你,你叫赵婧瑄,你妈妈叫冀虹 。”采访人员说出了孩子母亲的名字 。“妈妈不让跟陌生人走 。”赵婧瑄还是一脸警惕 。
“叔叔真没骗你,你看叔叔带了好吃的 。”采访人员开始“威逼利诱” 。“你知道我妈妈的电话吗?我要给妈妈打电话 。”赵婧瑄突然提出要求 。“叔叔没带手机,你跟叔叔走吧 。”孩子的要求完全出乎采访人员预料 。“你不认识我妈妈 。”赵婧瑄已经意识到了面前的叔叔是“坏人”,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立刻向老师跑去 。采访人员的“诱骗计划”彻底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