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MCU芯片交货期最长延迟9个月!这一合作模式竟成汽车“芯片荒”背后推手

_原题为:车载MCU芯片交货期最长延迟9个月!这一合作模式竟成汽车“芯片荒”背后推手
摘要【车载MCU芯片交货期最长延迟9个月!这一合作模式竟成汽车“芯片荒”背后推手】车企采取的外包模式,将芯片供应与台积电这样的供应商进行了“深度绑定”,市场行情稍有波动便深受影响 。2020年疫情初期,不少整车企业都下调了芯片采购量,而2020年三、四季度起全球汽车销量超预期带来了芯片需求的超预期 。但汽车芯片以成熟制程为主,本身供给弹性小,议价能力偏弱,在其他行业需求旺盛时芯片供应商较难快速把产能向汽车芯片切换,叠加日本、美国等部分芯片供应商产能遭受自然事件影响,全球芯片供给上更难快速提升产量 。(每日经济新闻)
一“芯”难求,全球“芯”荒 。面对芯片的供应短缺,全球汽车产业正艰难闯关 。
据央视财经报道,继位于日本茨城县的一家主力工厂发生火灾,一条主要用于生产控制汽车行驶芯片的生产线全部停工后,3月30日,瑞萨电子对外表示,其因火灾而受损的产能完全恢复至少还需要3个月时间 。同时,瑞萨电子还表示,其库存产品预计可以维持到4月下旬 。即便5月下旬开始恢复出货,一段时期内的供货量也将非常有限 。
瑞萨电子的火灾令处在缺芯阴霾下的汽车行业“雪上加霜” 。日本各家车企最新公布的2月份生产统计显示,本田和斯巴鲁在日本国内的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3%和34%,主要原因正是芯片短缺 。据日本一家大型券商估算,如果瑞萨电子相关生产线停工一个月,日本车企本年度全球产量最多将减产110万辆,相当于去年产量的5% 。
与此同时,现代汽车本周二也表示,由于半导体芯片短缺和电子零部件供应问题,其位于韩国蔚山的一号工厂将于4月7日至4月14日停产 。而在此前,蔚来、丰田、本田、日产、福特、通用、沃尔沃、大众等车企均曾宣布因“缺芯”而停产或减产的计划 。
不过,福特中国和丰田中国相关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均表示,其在中国市场的产能目前不会受到影响 。但福特中国相关负责人也坦言,“芯片供应比较动态,所以未来(的情况如何),现在也说不准 。”
车载MCU芯片缺口较大
虽然全球汽车行业“芯片荒”已持续多时,但从当前情况来看,缺芯危机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
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最新统计,截至今年3月29日,全球共六家汽车制造商因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汽车数量达到6.5万辆 。目前,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15.7万辆,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将因此减产超200万辆 。
聚焦于中国汽车市场,因芯片短缺导致的产能受挫也正在上演 。日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透露,今年1~2月,芯片短缺问题已造成国内整车生产企业减产5%~8% 。
在汽车行业“缺芯潮”中,MCU(即微控制单元)类产品受到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 。“从当前情况来看,MCU类产品面临的短缺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还是供需失衡导致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招商银行研究院研报称,当前,MCU的交货期已经从此前的3~4个月延迟到6个月以上,有些种类的交货期甚至长达9个月以上,几乎所有的MCU交货期都增加了两个月以上 。
“芯片荒”主因或是产能外包
据了解,汽车芯片可分为控制类(MCU和AI芯片)、功率类、传感器以及其他芯片 。在汽车电子芯片领域,MCU的应用范围较广,涵盖车身动力总成、车身控制、发动机控制单元、辅助驾驶等 。在一辆汽车所装备的所有半导体器件中,MCU大概占三成,平均每辆车要用到70颗以上的MCU芯片 。此外,MCU可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位数越高代表数据处理能力越强,应用场景越复杂,汽车电子领域主要使用16位到32位MCU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