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GDP城市制造业变迁:南通苏州无锡最“稳” 部分城市应警惕产业空心化( 二 )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以上数据佐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以制造业(第二产业)驱动型过渡到以服务业(第三产业)驱动型 。
23座万亿GDP城市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2015-2020年,23座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28.09%,同期GDP的平均增速则达到52.33%,两者的增速差为24.25个百分点 。
但亦有例外——南通的增速差仅为3.2个百分点,这表明这座城市具有明显的制造业驱动型经济特点,此外,有同样特征的城市还包括:苏州、佛山、宁波 。
制造业占比下降源于多方因素
如何看待万亿GDP城市中的大部分城市制造业占比明显下降的问题?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第一是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如国外诸多“世界级城市”,皆在工业化中后期完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第二是传统制造业优势消退的主观因素 。尤其是部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制造业的城市,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增长,部分制造业开始向西部或周边国家转移 。
制造业(第二产业)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退潮”的同时,服务业(第三产业)开始登台 。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这一转折点发生于2012年,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5%,以超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第一动力源 。
此后,二产和三产的占比差距逐渐拉开,2020年末,两者占比分别为37.8%和54.5%,“二退三进”已为定势 。
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第二产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弱化 。在第三产业中,以服务对象划分,可划分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性服务业,以及从原本属于第二产业、后从中分离出去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中的非制造环节 。
正是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显著拉低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 。如从万亿GDP城市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降幅较大的城市观察,部分城市亦是基于这一因素 。
2013年,北京成为我国首个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破万亿元的城市 。这也解释了2020年北京第二产业占比列万亿GDP城市最末、仅15.8%的原因;同时,21世纪经济研究院也认为,这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相关,这使得部分制造业向周边城市疏解 。
成都也同样基于这一因素——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13.1个百分点,这一降幅在23座万亿GDP城市中排名前列 。
2020年末,成都市还召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 首次提出要大幅提升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城市转型发展赋能 。这也是成都首次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题举行的高规格会议 。
此外,如上海提出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 。深圳提出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创意产业、物流产业、金融产业等,皆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方式 。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非是对制造业的削弱,相反可推动制造业更高质量的发展 。
因此从这一角度讲,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情况,可视为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指标 。如近日发布的《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称,到202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8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 。
2020年,苏州也召开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会上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苏州的必然选择,是赋能“新苏州制造”的利器,也是苏州的职责担当所在,“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理应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好的地方 。”
警惕制造业空心化带来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