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脑发育和玩电脑游戏

摘要:儿童大脑发育和玩电脑游戏 , 在日本 , 关于儿童大脑发育和玩电脑(电子)游戏关系的讨论 , 近年非常热闹 。日本算是电子游戏的“始作俑者” , 自1983年家用电子游戏诞生之后 , 日本的著名大公司就不断创造轰动全球的商品 , 诱惑数以亿计的世界儿童..
在日本 , 关于儿童大脑发育和玩电脑(电子)游戏关系的讨论 , 近年非常热闹 。日本算是电子游戏的“始作俑者” , 自1983年家用电子游戏诞生之后 , 日本的著名大公司就不断创造轰动全球的商品 , 诱惑数以亿计的世界儿童 , 也惹恼了全球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 。
在电子游戏飞速发展20年之后 , 日本人主动探讨它的因果得失 , 虽然晚了些 , 却总比漠视不理好一些吧 。
日本大学医学院森昭雄教授发现 , 常玩电脑游戏的人 , 缺乏表情 , 自我克制能力差 , 大脑额叶的β波类似痴呆症患者 。
“电游(玩)大脑”的名词 , 是由日本大学医学院的森昭雄教授提出的 。这位专攻脑神经科学的医学博士 , 近年致力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研究 , 却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 , 发现某些以操作电脑游戏为业的人 , 出现与痴呆患者相似的脑电波现象 。这一发现 , 使教授将研究重点转向青少年和儿童的大脑 , 探讨他们长期受电子游戏操纵后产生的异常 , 他在2002年发表的《电游大脑的恐怖》(NHK日本放送协会出版)一书 , 造成日本舆论哗然 , 引起社会各界对“电游大脑”的议论和研究 , 迄今方兴未艾 。
依据森昭雄教授的说法 , 人类大脑的额叶部位 , 主司创造性、感情、意志力和思考能力 , 可说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核心部位 。如果额叶的功能减退 , 孩子会变得注意力涣散 , 无精打采 , 判断能力降低 , 对人对事冲动甚至产生暴力倾向 。依照森教授做的脑电图测验结果 , 人类在热衷电子游戏的时候 , 额叶的β波活动量会突然降低 。他又统计发现 , 由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开始 , 每天玩电子游戏1小时~2小时 , 直到上大学 , β波大量减少甚至消失 , 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波状态相似 。这种人的特征是缺乏表情 , 对周围人、事漠不关心 , 常自行其道或欠缺羞耻感 , 譬如在公共场所当众喧嚷或做不恰当动作等 , 这类“电游大脑”型的人 , 因为自我克制能力减退 , 所以容易诉诸暴力 , 又因长期陷于虚幻世界 , 认识现实的能力降低 , 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 。
北海道大学医学教授泽口俊之从动物实验结果中发现 , 除非是双向沟通的成长环境 , 否则无法让幼儿大脑发达 。而电脑游戏 , 只是单项刺激 。
除了“电游大脑”之外 , 日本近来还有“半电游大脑”的说法 , 也就是长时间看电视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据日本“广电和青少年关系委员会”的抽样调查 , 东京地区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天看电视1小时-2小时的就占27% , 其中超过5小时的占5% 。现在日本小学每年的上课时间约700小时 , 如果每天看2小时电视 , 一年就有730小时 , 可以说看电视比上课的时间还长了 。小学教师阴山英男写的畅销书《如何奠定真正的学习能力》中说到:“依他的教学经验 , 每天看电视超过1.5小时的学生 , 基础学习能力常无法提高 。”另一方面 , 日立家庭教育研究所的方道子所长 , 对180名婴幼儿做看电视和录像带的调查 , 发现每天收视时间超过2小时的18个孩子 ,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缺乏表情 , 视线游移不定 , 不善与小朋友交往等 。著有《幼儿教育和脑》的北海道大学医学教授泽口俊之则认为:“依据动物实验结果 , 环境是培育大脑的重要因素 , 但单方面刺激的环境却没有效果 。除非是双向沟通的成长环境 , 否则无法让幼儿大脑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