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能成功?( 二 )


但是恩威不能用尽,用尽了就没有企盼,也没有顾忌了,一个拳头凌空着才有威慑力,落到了实处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

二、 市井磨练

史书上说:高祖旷达 。这种旷达的性格除了生性以外,就是在底层市井中历练出来的 。
据说刘邦经常去蹭吃筵席,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也不上礼钱就去白吃白喝 。
有一次县令摆席,刘邦居然也去混吃喝 。主人待客的规矩是:贺礼不满千钱的,坐在堂下 。堂上当然是贵宾席了,刘邦没有钱还要坐贵宾席,拿张名帖往礼台上一扔,嘴里喊道:“礼金一万上帐 。”然后就大摇大摆地坐到堂上 。凑巧席间有位贵宾姓吕,是县令的朋友 。这吕公倒是个人物,不仅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刘邦,反觉得刘邦器宇不凡,倒把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了他,这就是日后的吕后 。

有一次,项羽和刘邦打了三年难分胜负;项羽不耐烦了,就给刘邦下战书,提出他们两个人决战来解决问题,不要再牵连无辜百姓了 。刘邦接书后哈哈大笑,说项羽真是无知,要这样的话,天下早就平定了,还用带什么兵马呢?并让使者回去转告项羽:我只斗智不斗力 。项羽大怒,率军来攻,刘邦不战,登上城楼骂项羽,项羽一箭射来,刘邦应声倒地;这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所幸距离较远,没有大碍 。
刘邦让人把箭砍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站起来,接着挤兑项羽说:你不是自负有能耐吗?射箭又没有力气又没有准头,只射到了我的脚指头,就这本事,还要和我决斗吗?项羽羞愧地引军而退 。

还有一次刘邦兵败彭城,狼狈逃走 。楚兵越追越紧,刘邦嫌车重太慢,竟将自己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 。部将夏侯婴跟在车旁,急忙拣起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 。刘邦大怒,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不敢把孩子再放回车中,只好抱在自己怀里,最后还算好,终于逃脱了 。刘邦最恶劣的是,楚汉两军对峙 。项羽情急之下,把刘邦的父亲抓到军中,想借此来要挟刘邦 。
项羽派人对刘邦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煮了 。”刘邦回答说:“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是把咱俩的父亲煮了,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一杯羹) 。”项羽无奈,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

三、自知之明

如果把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考量,他有三个非常显著的优点 。首先,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能重用比自己强的人,自己也能忍让,而且在下属面前也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行,不怕丢人 。他无赖出身,打得过就是打,打不过就闪,从来不讲什么面子、荣誉,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就非常难得 。这也是后人称“高祖旷达”的主要原因 。
他虽然身居圈子的领袖和核心,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神坛”之上 。

比如在鸿门宴前夕,张良问他:“您现在与项王翻脸,打得过吗?”他老老实实承认:“打不过的 。怎么办?”于是就有了鸿门宴上那出戏 。再比如他称帝之后,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问他:“您打得过韩信吗?”他也老老实实承认:“打不过 。”于是就有了伪游云梦计擒韩信那出戏,并没有顾及到自己身为皇帝的面子 。

刘邦称帝后,有一次与韩信谈论诸将能将兵多少 。刘邦兴起,问韩信道:“你看我能领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邦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至于我么,带得越多越好 。”刘邦笑了:“你既然多多益善,那为什么却为我所用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然不善于将兵,却善将将,所以我才为陛下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