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能成功?( 四 )


一般来说,一个系统中最稳定的架构是一个的三角型结构 。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就是一稳定的三角:他们是平行的级别,只对最高首长刘邦负责 。他们是互相依赖的,工作上有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也形成了互相之间的制约 。他们都是专业型人才,性格也不同,三个人不可能联合起来对付刘邦——他们谁也领导不了谁,不可能产生新的领袖 。
而且,如果圈子中除了领袖,还有一位全面型的二把手作为次级核心的话,那领袖晚上肯定睡不着觉;如果有两个次级核心的话,这两个人很容易联合起来共同谋逆——最高首长很容易成为他们共同的敌人,而三个人联合的难度要大得多;再者,如果没有得力的次级核心和干部,也不行,事情干不成了 。作为最高领导,随时要掌握全局,不可能让其中的一股势力发展壮大到威胁其他两人的地步,更不要说威胁自己了 。

刘邦与“汉初三杰”的搭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千古经典的政治组合 。在不同的时期,三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刘邦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
2、天下平定后引退

首先,三人之间比较超脱的是张良 。张良是韩国官宦子弟,其先祖“五世相韩” 。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散尽家财,立志为韩报仇 。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他找来的大力士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缉拿张良 。后来天下义军四起,张良也拉了一支小股部队,遇见刘邦后就跟随了刘邦 。在随后的征战中,在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刘邦都听从了张良的意见 。
“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张良虽然骨子里很有侠气,但长得却很文弱,男生女相——按中国古代相书上的说法是贵人之相 。

张良身体不好,多病 。更重要的是张良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帝王师”他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政治势力 。他是总参谋长的角色,没有实际带兵,也没有把持地方政务,与别的大臣、将领也没有拉帮结派 。天下平定后甚至闭门不出,修炼黄老之术,刘邦对他最放心 。
3、善归于上恶归于己

相比较之下,萧何就要忍辱负重了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刘邦当泗水亭长期间,萧何担任沛县的功曹,两人相熟识 。萧何本人很能干,刘邦对他很敬重 。刘邦斩蛇起义之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对他非常信任 。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被封汉王,进入汉中 。他手下的那些逐利之辈看着刘邦没有什么希望了,纷纷逃离,刘邦都没有太在意;然而一听到萧何也逃走了,顿时大惊失色,如失左右手 。
后来萧何回来,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刘邦立刻就听从了,并没有说“我再考虑一下”之类的话 。这固然有刘邦本人旷达散漫的个性在里面,但他对萧何的信任也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刘邦对萧何也并非全无防备之心,但萧何却能较好地处理好与“一把手”之间的关系 。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萧何留在汉中,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并兼供给粮草兵丁 。
萧何很善于治国,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于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很充足及时 。但如此下去,刘邦深恐人心归萧,于己不利,他就托人捎信,探问萧何,称赞他把汉中治理得很好 。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刻就知道了刘邦对自己起了猜忌之心 。因为官场上有一个规则,就是“善归于上”——所有荣誉都应该归上司所有,下属如果分了上司的荣誉,是会出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