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能成功?( 三 )


而且陛下的地位,是老天爷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为的 。”韩信真的是毫不给刘邦面子,居然敢说自己比皇帝强,但却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刘邦善于“将将”,心里又不大服气,酸溜溜地说着什么“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之类的话 。

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才将事务交给专家去做:让萧何巩固后方(总后勤部长),让张良制定战略(总参谋长),让韩信领军打仗(前敌总指挥) 。他只负责总揽全局,从不对这些人负责的事务加以干涉 。比如他让陈平离间项羽的部下,给了他四万斤黄金之后就不闻不问了 。陈平是个什么人?盗嫂、受金!很多人说他是个贪污受贿之徒,这批黄金他说不准要贪污多少呢!
但刘邦不管这些,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结果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就被陈平的离间计活活气死了 。又比如张良,屡屡出谋划策,大的战略方针几乎都是由他制定的:彭城之战后提出联合韩信、黥布、彭越共击项羽;韩信自立为齐王时劝说刘邦稳住了韩信;楚汉和约签订提出穷追猛打的战略,终于彻底消灭了项羽 。可以说,没有张良,刘邦最后的军事胜利,是很难想像的 。
而刘邦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张良的战略,对他言听计从 。

事实上,刘邦的这种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一,他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第二,他知道自己本事不够,所以不会卖弄聪明对部下指手划脚 。对于像萧何、韩信、张良、陈平这样的精英来说,刘邦确实可以说是“明君”——他们可以尽情施展才华,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这些人,愿意为刘邦效力 。

四、知人之明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政治家,只有自知之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知人之明才行 。自知之明仅仅能保住自己不出错,知人之明是把手下人才都摆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从而组建出最佳的组合,发挥团队最大能量 。
刘邦的知人之明更为人所称道 。
一次他派韩信前去攻打魏王豹,以灌婴、曹参为副手 。他问郦食其说:“魏王豹以谁为大将?”郦食其回答说:“柏直 。”刘邦就说:“那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不是韩信对手 。是谁统领骑兵?”郦食其说:“是冯敬 。”刘邦说:“是秦朝大将冯无择的儿子啊,虽然有些本事,也不是灌婴的对手 。谁统领步兵?”郦食其回答:“项陀 。
”刘邦这下就高兴了:“项陀也不是曹参的对手 。我再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他对敌我双方将领的能力了解得清清楚楚,因人而用,的确是很了不起 。

后来刘邦临死,吕雉问他:“您驾崩后,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谁可以取代他?”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当相国 。”吕雉又问:“要是曹参也去世了呢?”刘邦说:“可以用王陵 。只是王陵不大聪明,需要陈平辅佐他 。陈平才智是够了,却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周勃重厚少文,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然是他,可以任命他为太尉掌管兵权 。
”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正如他所料 。萧何死后曹参为相国,萧规曹随,与民生息,天下传为美谈 。紧接着诸吕擅权,危及刘家天下,正是依靠陈平、周勃等人的力量才得以挽救 。可见刘邦之知人 。

1、稳定的三角形架构

刘邦圈子中的次级核心人物是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人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自己也承认是靠这三人的力量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如何驾御领导这三个人,是刘邦的最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