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明白端午节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


我真的明白端午节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玉粽袭香千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
   泽滨招魂悲屈子,粽筒投向汨罗湄 。
   2021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又是端午节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 。
   据《吕氏春秋》报道·仲夏纪五》记载,五月五日,人们沐浴、采集菖蒲艾草,用以驱邪避瘴 。
   千年流传的文化内涵和仪式的不断变化,就像今天的端午节 。
   端午节也成了祈福团圆的日子,吃粽子,挂艾叶,看龙舟,喝雄黄酒 。
   在漫长的岁月里,每年的端午节,也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 。
   年轻时喜欢端午节的兴奋,离家后怀念家乡的味道,直到中年,才真正理解端午节的意义 。
   01 少年端午节,隐藏着童年的乐趣 。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一望小麦黄 。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到处端阳 。
   每年五月,粽叶飘香,家家户户,一定要泡粽叶和糯米 。
   家里的老人,手脚像魔法一样,拉出一串饱满的绿色粽子,放在锅里,大火煮开 。
   雾气过后,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面而来,孩子贪得伸手去抓 。
   端午节的童年,一定是美食的世界 。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讲的是端午粽子:
   包又小又俏,有加枣的,不加枣的,盘子里整齐可爱 。
   汪曾祺写的端午节,吃的是十二红,意思是十二道红菜:炒红苋菜、油炸虾、咸鸭蛋......
   端午节的童年,也一定很热闹 。
   沈从文在《端午日》中写道:
   端午节,当地妇女和儿童都穿着新衣服,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一个王字 。
   上午11点左右,全茶洞人吃了午饭 。吃完饭,住在城里的人锁上门,全家出城去河边看划船 。
   画龙舟,穿着整齐,人群如潮,竞争激烈 。
   女孩们穿着艳装,就像参加盛会一样 。老人们搬出椅子,静静地坐着等待 。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来回穿梭,上下跳跃 。
   那时候还年轻,不知道屈原是谁,也不知道这个热闹的仪式从何而来,但并没有阻止那些热闹的画面刻在我的脑海里 。
   童年时,每一个节日都盛大,每一次庆祝,都盛大 。
   人越长大,世界越复杂,幸福就不再简单 。
   长大后,我们选择了更多,但我们总觉得我们吃的食物不如我们记忆中的甜 。
   世界更大了,却再也回不到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着端午节,但我们怀念纯洁快乐的自己 。
   时间不再重来,人也不再少年 。
   那些简单而美丽,留在童年初夏的阳光下,每当回想起来,依然如昨 。
   
我真的明白端午节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

文章插图
   02 年轻的端午节,牵着游子的离愁 。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饮食有关,如中秋节月饼和端午节粽子 。
   1700《风土记》记载了多年前的西晋文士周: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受角小米,龟鳞顺德 。
   自那以后,端午就与粽子有了深深的羁绊,一直到发展成为端午节必备的仪式 。
   在今年的仪式上,我们也长大、离家、上学、工作 。
   多年来,我们吃了很多粽子,绿豆的香味,枣的甜糯,美味的火腿,鸭蛋的余味......
   但只怀念家乡的味道 。
   也正是在那些走南闯北的艰难历程中,我们才逐渐明白:
   食物与胃相连,胃与心相连,我们怀念记忆中的滋味,原本挥之不去的乡愁 。
   食物,其实是一种寄托和安慰 。
   在短片《一禅小和尚》中,小和尚问师父:
   师父,有些人背着井离开了家乡 。家乡的人想喝水怎么办?
   师父说,他们背的不是井,而是对家乡的思念 。
   年轻时,我们也如小和尚般懵懂天真,不明白为什么人要背着井离开家乡,长大后才知道,这背,不是背负,而是背对 。
   我们出生在家乡长大,却漂泊在家乡扎根 。
   家乡,成了回不去的距离 。
   年轻的我们,努力,也模仿,思念,也奋斗 。
   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故乡,原来这句话,早已写下了我们的挣扎和离愁 。
   
我真的明白端午节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

文章插图
   03 中年端午节,一只手牵着孩子,一边读父母 。
   古语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风士志》在晋代记载:
   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做人形,或肖剑形,叫蒲剑,驱邪却鬼 。
   五月初五,家家都需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邪避害 。
   除了插艾,还要系百索 。用五色丝线拧成绳子,绑在手腕上,做香角,挂在蚊帐钩上,把红纸切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年轻时,他嘲笑这些繁文缛节,不同意父母对仪式的虔诚 。
   但也来到了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明白那些不厌其烦的繁琐操作,隐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每一个传统节日常打电话回去,问父母要做什么准备,有什么禁忌 。
   到了中年,人们突然明白了父母的细节,开始关注孩子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年的成熟,也是中年的责任 。
   一位朋友曾遗憾地说,过去每年,父亲都会得到那堆艾草,味道奇怪,放在家里又碍眼又碍事 。
   但是前年秋天,父亲去世了,每到端午节,家里都少了那个张罗的身影,突然冷清了很多 。
   朋友说,每当看到街上有人卖艾草,都会在那里站很久 。
   经过半辈子的遗憾和无常,我突然意识到节日是用来表达他们对孩子深深的爱的 。
   他们期待的不是节日,而是每年固定的日子,一定会等到你回来 。
   看到自己的孩子,吃己做的饭,是父母最简单最深刻的愿望 。
   我们关心的是每一天都能和家人在一起 。
   中年端午节,一只手牵着孩子,一边读父母 。
   人生过半,只求岁月变慢,留住父母的青丝,让孩子慢慢长大 。
   
我真的明白端午节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

文章插图
   ▽
   端午节,又到了端午节 。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从幼稚的孩子到成人世界 。
   一年一度的节日是成长的必备仪式和标签 。
   读一段话说:
   
        你少年离家,父母还是壮年,你一路狂奔不问归期 。
       

        毕业,工作,结婚,世界酸甜苦辣都尝过 。
       

        青少年老了,父母迟暮,城不再是那个城,人也不再是那个身轻如燕的青少年 。
   
   天地初开,一切依然懵懂 。
   青年忙于事业,中年吸收家庭 。
   然而,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无论世界如何流逝,节日最简单的核心永远是健康和团聚 。
   【我真的明白端午节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端午节,点一个赞吧,祝你身体健康,万事顺利,家庭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