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趋势及政策应对( 三 )


这都意味着 , 当前面临的广泛的价格压力中 , 有一部分是短期的和临时性的 ,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多长时间之后这种压力会消退 。从交易的角度来看 , 商品价格高点或许已经过去 , 或者很快就会过去 。
供应持续收缩与碳减排等
长期因素值得重视
从长期来看 , 主要是供应层面的因素 ,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
第一 , 长期的商品价格走低导致投资低迷 , 供应端整体收缩 。从价格来观察时不难发现 , 从2011年商品价格的顶峰到疫情期间的底部 , 商品市场总体上经历了十年的熊市 , 这期间商品价格跌幅十分大 。十年熊市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商品的开采冶炼等领域 , 投资不断下降 , 并且边际上的厂商在不断退出 。尤其是2015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领域的过剩产能退出及边际厂商退出 。因此 , 尽管其间有过反复 , 但过去十年来商品领域的投资总体上在不断下降 。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的收缩和投资的下降 。因此 , 未来的供应增长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 。
二是边际厂商的退出改变了商品市场的供应结构 , 使得寡头垄断格局形成或者得到显著加强 。2020年的疫情则加剧了这种现象 , 整个商品市场变成了一个高度寡头垄断的市场 。
以石油为例 , 疫情抹去了美国多半的页岩油产能 , 导致原油市场出现俄罗斯和沙特两个寡头 , 双方联手便足以进行垄断定价 , 因此原油的需求虽然没有恢复 , 但价格却恢复了 。竞争性市场下 , 市场能够快速反应 , 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供需变化 , 但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 , 价格易涨难跌 , 且产量不会对价格信号及时作出反应 。不只是原油市场 , 事实上其他许多商品领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 如铁矿石市场 。
三是长期的价格下降导致供需双方和贸易商总体上不断削减存货 , 疫情冲击还引发了一次存货的集中出清 , 这导致在需求恢复时存货缓冲严重不足 。在一个价格不断下跌的市场上 , 只要持有存货 , 就意味着将遭受损失 。在这种条件下 , 从生产商到下游用户 , 存货数量总体上在不断下降 。疫情以来 , 需求陡然下滑 , 大家都选择抛售存货 , 导致生产销售端的存货被不正常出清 。这种不正常出清带来的问题是 , 商家手中没有了货物 , 那么一旦价格上涨 , 所有商家都会选择补存货 , 这将加剧价格上涨 。
同时 , 资金成本的大幅降低又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一般而言 , 商家持有存货的机会成本主要是资金成本 , 疫情期间货币政策带来的异常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使商家可以接近零利率获取资金 ,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大幅下降的资金成本将促使商家持有更多的存货 , 这将推动价格上升 。而价格上升又将提升存货持有意愿 , 由此形成循环 , 导致价格快速上升 。
上述一系列微观市场结构的变化 , 解释了为什么相对于需求恢复 , 这轮商品价格涨幅如此之大 。
第二 , 碳减排的全球浪潮改变了许多商品的长期供求格局 , 储能、电动车、太阳能板 , 风能等技术变革对一些基础商品的长期需求形成支撑 , 也影响着市场的预期;中国对部分高排放行业的强制性减产 , 限制了供给 , 也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 。总体上看 , 与中国因素联系紧密的商品 , 其疫情以来的累计涨幅更大 , 需求恢复之外 , 限产等政策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