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先天性心脏病儿多一份呵护


给先天性心脏病儿多一份呵护

文章插图
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 , 最终仍是要手术矫正才能处理 。不过手术前的照顾却相当重要 。因为患儿需要长到足够的体重才能动手术 , 而这期间 , 有可能会不断有心脏衰竭、突发性缺氧发作或呼吸道感染 , 使体重上升不达标 , 所以家长要相当费心 。
心脏为五脏六腑之首 , 万一宝宝心脏有什么异常 , 常常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在新生儿里 , 约有1%的婴儿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然而大部分的家长 , 当医生一提到左心房、右心室 , 早已心乱如麻 , 根本就听不清楚宝宝发生了什么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宝宝的先天性心脏病吧 。
怀孕2~8周为关键期
心脏位于胸腔内中间偏左的位置 , 约是人的拳头大小 。它在受孕之后第三周开始发育成形 , 约在第八周左右结构完成 。心脏内分化成4个小房间 , 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 上面的我们叫它为心房 , 下面的称之为心室 。上下房相通 , 左右房不通 , 也就是心房与心室相通 , 但左心房与右心房之间独立不通 。
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及大血管在受孕后2~8周之间 , 因某些因素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心脏缺损 。原因有可能会是环境或基因遗传的影响 , 或者妈妈在受孕初期受到病毒或病原体的感染 , 引起心脏在成形发育上的不当影响 , 应该消失的没消失 , 长出来的没有长 。
“心杂音”等于“先天性心脏病”?
带宝宝去儿科门诊时 , 有时会被告知有“心杂音” , 所以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 但是也可能是“功能性杂音” , 可以再观察观察 。家长这个时候就会有点混淆:先天性心脏病不是很严重吗?可以再观察吗?“心杂音”、“功能性心杂音”又是什么?
正常的心音应该就像时钟一样滴答滴答响 。但是某些结构异常的心脏 , 就会因血液乱流而发出杂音 。因此心音就不再是单纯的滴答滴答音 。而这种乱流 , 常是因心脏里多了或少了一条血管 , 多了或少了一个洞而造成的 。就好像心室中膈缺损或法洛氏四重症 , 这常常是儿科医生在听诊时 , 因心杂音而发现 。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状况之下 , 心脏本身是正常的结构 , 但是仍然会有心杂音的出现 。这可能是血流的方向或速度的变化 , 或者是已经愈合的中膈缺损 , 甚至手术补过的洞 , 都依然有可能会有血液乱流造成心杂音 。不过这样的心脏本身仍是正常的 , 我们就特称这种心杂音为“功能性的心杂音”或是“良性的心杂音” , 这类宝宝大多只需要再观察、追踪即可 。
首先可以将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两大类:发绀型与非发绀型 。发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发黑 , 在嘴唇、嘴旁的皮肤、指甲甚至全身呈现黑紫色 。发绀的原因很多 , 但大多是必须要医疗的处理 。而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绀的原因 , 主要是动脉中氧气的浓度过低 。可能的原因是混合了低氧的静脉血 , 使得动脉血的鲜红色变成暗紫色 。而大多数的发绀型心脏病 , 都需要心脏超音波、心导管的检查 , 甚至手术来矫正 。
1.心房中膈缺损(A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