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格( 四 )


而在远古时代的华夏先人们最初认识到的,其实只是其中的可塑性、高白度亮度、耐火性、烧结性的特性 。这些恰恰是优质瓷器形成的条件 。
这就是最初中国瓷器产生的材料密码 。
上釉的发明和应用
原始社会的陶器无釉,表面粗糙,易吸水,又易污染,给人们在使用中带来了许多麻烦 。古人使用各种工具对陶器进行修刮、磨光, 仍不能解决防水去污问题 。陶工们经过长期辛勤实践,终于在商代创制成功石灰釉 。从无釉到有釉,这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的成就,也为从陶向瓷演进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
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特点,适宜作青瓷的釉料 。坯体上刻划的花纹图案和浮雕的人物,可以通过釉的透明性清晰地映现出来 。
我国历代烧造青釉陶瓷器物的窑,如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汝窑、临汝窑、耀州窑、官窑和龙泉窑等, 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剂, 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 。
古人在发明石灰釉的同时,也学会了在陶器上刷釉的方法 。釉陶的出现,为陶向瓷演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初期釉料配制工艺尚未成熟和采用刷釉法上釉, 施釉方法简单, 所以釉层极薄,釉面不匀,并有裂纹和失透现象, 釉的玻化不良, 釉色不纯, 胎釉结合不好 。

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格

文章插图


刷釉法施釉
到了汉代,开始采用浸釉法施釉,但仍以刷釉法上釉为主 。浸釉法上釉操作技巧和难度比刷釉法高,制品的釉面较为均匀,釉层也较厚 。由于釉料配制和施釉技术的不断提高, 施釉方法的改进,釉色质量大为提高 。釉面色调和釉层均匀一致而无裂纹,釉层厚度在0.2 毫米以上,玻化良好, 胎釉结合牢固 。

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格

文章插图


浸釉法施釉
三国、两晋时期, 已较为普遍地采用浸釉法上釉,故釉层厚而均匀,呈色亦较稳定, 西晋青瓷的釉层厚度一般已在0.1毫米以上 。
隋唐之世,我国的瓷器手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北方的邢窑白瓷和耀州窑青瓷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浙江青瓷生产更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越窑青瓷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施釉技术的不断提高,唐、五代的越窑青瓷,釉层厚度已达到0.2-0.5毫米,釉面也比晋越窑均匀滋润,青的色调增多,釉色也较稳定,所以有“千峰翠色”之誉 。
南宋龙泉窑在施釉工艺上有新的发展, 技术也有新的提高 。该窑采用在器物里面荡釉和外面浸釉的方法上釉, 通过素烧和几次上釉来提高釉层厚度, 所以,
南宋龙泉青瓷的釉层厚度,普遍达到1 毫米 。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胎和釉之间, 可十分清楚地看到有一层约为0.1 毫米的中间层,在中间层处有石英晶体和放射状的微细晶体, 它们是在高温时由坯和釉相互扩散和熔融而产生的 。

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格

文章插图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由于釉面均匀,釉层增厚,呈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但釉层丰满,而且晶莹润澈,出现了“似冰”、“类玉”的粉青、梅子青等翠青色釉,为世所称颂,被誉为“青瓷之花”,驰名中外 。
对火的认识及窑炉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烧陶是没有窑的,仅用柴草把陶器围盖起来,点火焙烧, 烧成温度为700℃左右 。后来采用在草上抹泥的办法, 每次烧陶器时于平地上建一个临时性窑,烧成温度为800℃左右 。这种窑,由于在烧成过程中窑体开裂,大量空气进入窑内,所以烧成温度较低 。到了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竖穴式窑和横穴式窑, 烧成温度为950- 1050℃ 。竖穴式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 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窑室和火膛之间有数条火道 。横穴式窑的窑室呈圆形或方形,窑底有箅, 箅上开有火孔 。火膛中来的火焰, 经过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