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格




陶和瓷为什么不一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格

文章插图


中国各式瓷器
本来已经写了一片有关陶器的文章,再写相关的瓷器未免有重复之嫌,但是又不能不写,因为没有瓷器的中华文明很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关键是如何写?烧脑几天,总算有些心得和眉目,也算是本篇文章名字的由来 。
在整理大量有关陶器和瓷器的资料时发现,中国许多学者(尤其是考古学者)更加关注陶器、瓷器形成的断代,或者是陶器和瓷器的表面的差异和区别(比如胎质表面是否细腻坚硬、吸水性、胎的颜色、釉层厚度)等,而忽略了对造成陶器和瓷器在中国古代的长时间并存和分野的人文、经济动因及瓷器产生的关键性的技术原因(材料、施釉、烧成温度)的历史深入研究 。
不是说这些学者的思路不对或者不好,而是想表明文化自信不能仅从文明考古断代是否久远的简单比较一个命题中来,而是想从更深层次的古文明的广度、深度的综合比较上来重新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还有就是如何更好的总结、固化、发展、传播这种文明 。
实际上,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证明,催生人类文明的关键要素是技术文明 。包括许多制度文明、体制文明等也是因为科学技术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派生出来的 。
可以毫不夸张讲,人类文明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类技术文明史 。
当然,也是一部标准化的历史 。
本号是专门从标准化角度上研讨事物的,今天就从标准化的角度谈谈瓷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下标准化研究事物的基本逻辑思脉,以引起大家对标准化学的关注 。
简单的讲,标准化最擅长的是从那些纷杂的不确定性中梳理出确定性的一种学说 。确定性可以是一种规律,但又不简单的等同于规律,它可以是一种技术、产品、一种材料、一种食物、一种事务、一种规矩、一个条约、一个伟人、一种思想……,等等等等,它生存的时间越长,就表明它原始固化的越好、得到人们认可的程度越高、可跨时空传播的价值就越大,反过来研究它的确定性的价值就越大 。
标准化就是提炼、梳理、固化那些影响一种事务能否长期生存的因素的学问 。
这个因素就是确定性!
标准化学认为: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把诸多不确定性变成了确定性的进程 。
好,我们回过头来说瓷器 。
先说一个结论性的共识!
瓷器就是陶器,瓷器是陶器的一种;
瓷器源于陶器, 而精于陶器!
这么说,没人反对吧?因为这是共识 。
关键是为什么有了陶器,中华祖先还要费劲搞瓷器?他们为什么要搞?他们是怎么搞的?怎么居然就搞成了?影响瓷器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一、有了陶器为什么还要搞瓷器
我们在上一篇《最古老的、现在仍在用的为什么是陶器》文章中,已经充分阐述以下几个最基本的观点:
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导致陶器的产生
现在所有考古遗址有关陶器断代最早的年代距今20000-10000年之间,正处
于地质年代的末次冰期冰盛期 。那是个由冰期开始回暖的时代 。也是原来人类原有食物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人类原来的食物主要为大型食草动物为主的狩猎模式,和对野生果实的直接食用等方式 。后来新食物增加了,比如蛋白质更加丰富的新螺壳类资源,碳水化物更加丰富的野生禾本科植物果实等资源均成为人类食物组成的一部分 。实验研究表明,贝类是需要炊煮变为熟食后才能食用 。螺类煮熟后更容易获取螺肉 。而禾本科植物果实的食用也必须经过炊煮才可实现 。因此,这些新食物的采纳是陶器起源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