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情况心存忧虑



据调查,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情况还是心存忧虑,特别是对以下几个方面:
潜在危险不可预知
【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情况心存忧虑】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上,家长对幼儿园的保安没有安全感,感觉伤害都是猝不及防和难以预料的 。
对老师心有芥蒂
家长担心幼儿园老师有把个人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体罚、对孩子放任不管等行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担忧孩子自保能力
家长认为小孩子遇到安全威胁后,意识不到什么是危险,很多事情无法说清;面对危险,自保能力差
对档次低的幼儿园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家长认为越好的幼儿园在设施、安全保障方面都是下过一番功夫,比档次低的幼儿园更安全 。
对“全托”心有余悸
就全托和日托的安全性问题上,家长觉得还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最安全了,对“全托”心存余悸
怕保安特卫不够用
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习自我保护的手段是不现实的 。最好是老师保安尽职尽责,抓好对孩子的安全保护工作,帮助孩子远离危险 。



穿衣服很快乐
能否对一周岁左右婴幼儿说NO




宝宝一周岁前后大多已开始蹒跚学步 。用不着几个月,他们的活动范围便迅速扩大,甚至渐渐延伸至“危险”更多的户外 。出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或出于一种喜欢探索的本能,他们便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犯下五花八门或“低级”或“高级”的“错误”,由此甚至还可能构成对身体安全不同程度的威胁 。
此时,双亲,特别是母亲,便会时不时情不自禁地对犯错的宝宝大声发出“不可以”、“不行”、“不要”等表示警示的指令,以尽快遏止其不当或危险的活动或行动 。
德国儿童教育专家通过一项最新专题研究证实,一个母亲平均每25分钟就会对她的在床上已学会爬行的婴儿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如:不可以爬到床沿,不可以爬得太快,不可以把脑袋伸进护床栏等等),而对其刚刚学步的孩子,警告则更为频繁,平均每9分钟就发出一次 。至于在孩子已完全能够独自行走的一周岁半之后,警告语更可能达到每6分钟就有一次 。
德国专家认为,12个月大以内的婴幼儿适宜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不妨少用“不可以”或“不要”,而用“请注意”“小心”等较为正面、语气也更为和缓的“提示语”(如:“宝宝小心呀,滚下床去会很疼痛的呀”) 。
而18个月大之后的孩子则完全应当获得较多的包含有教导与指引意义的反面回应,“不可以”之类的警告不仅有助于保障孩子的安全,而且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其中也包括社会环境 。
专家们提出:诸如“不可以”之类的警告尽管听起来不顺耳,因而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引发挫折感、羞愧感等负面情绪,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这些负面感觉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因为人的一生迟早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甚至不幸事 。关键是,家长要学会种种方法,使得这些负面感觉在孩子心中不要存留太久,即努力使孩子尽快恢复到正常、平静的心态 。
以下就是舒尔教授向家长们介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成功例子——
一天,2岁的小吉茨正在房间里转悠时,突然在墙角发现了一样他觉得“非常好玩”的物品——那是一个形状活象洋娃娃小脑袋的怪东西,上面有个红色的小眼睛在闪烁,还梳着好多细长的小辫子 。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呢?想着想着,小吉茨的手就不由自主地伸了过去,因为他很想知道,那些小辫子有没有洋娃娃的小辫子那么光滑、柔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