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马路上的车教案( 三 )


记录盘的设计也独具匠心 , 颜色对比明显的黄、绿车道 , 特别是使用孩子们熟悉的马和乌龟作为快、慢标记 , 这两个动物的快慢速度孩子们易于判断 , 在操作中不会混淆 , 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 。从孩子门学习的专注度可以看出 , 他们对记录是很感兴趣的;从记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 , 大部分孩子正确地记录了三组车辆两两比较的结果 。同时老师还关注了个别差异 , 对只记录了一种或两种结果的孩子同样都给予了肯定 。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录的方法还可以延用到主题《快快慢慢》中后面将出现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行动速度 , 人与人之间的行走速度间的比较 , 为今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记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还有一个亮点 , 就是孩子们的“三次体验式学习” 。
第一次体验是游戏“摸摸××跑回来” 。孩子们通过摸摸柱子、墙壁等周围熟悉的物品 , 马上跑回老师身边 , 亲身体验了速度的快慢 , 并初步感知了速度的快慢是要比才能比出结果的 。
第二次体验是前面说到的“学一学、演一演” , 孩子们通过表演 , 体验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 , 学会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 。
第三次体验是活动最后的环节“玩一玩” , 以游戏“愉快的旅行”为契机 , 孩子们开着或骑着自己喜欢的车儿 , 随着场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速度去旅行 。
这三次体验或学习由浅入深 , 层层递进 , 环环相扣 。整节课以感知体验贯穿始终 , 如行云如水 , 一气呵成 。在体验式学习中 , 孩子们非常投入 , 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中 , 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 形成技能 , 提高认识 , 真正做到了“教师教得有意 , 孩子学得无心 。” 在整个活动中 , 老师的角色定位准确 , 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
老师教态亲切 , 亲和力强 。
活动一开始 , 就给予了孩子们情感方面的支持 , 通过抱抱、摸摸、亲亲等等肢体语言 , 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老师还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 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 。在活动中 , 还体现了多种形式 , 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恰当的提问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思维 , 把活动进一步深入 。老师能尊重孩子 , 常常蹲下来或跪下来和孩子们交流 , 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
一个活动 , 尤其是借班的异地教学 , 每一位上课的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 , 年轻的刘老师也不另外 。在这里 , 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
1、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稍有欠缺 。如引题部分的游戏“摸摸××跑回来” , 因孩子们太兴奋 , 把老师差点推倒在地 , 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 , 如场地小、孩子们太调皮等 , 但是如果老师能随机改变一些策略的话 , 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如果是我上的话 , 我不会蹲下来 , 而是站在那儿迎接孩子们跑回来 , 或者是当第一次出现拥挤、推倒现象后 , 第二次老师就改变指挥的口令 , 如“摸摸××爬回来“ , 这样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