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明清五彩瓷器的特点


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明清五彩瓷器的特点

文章插图
明万历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
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 。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 。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 。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 。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 。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
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明清五彩瓷器的特点

文章插图
明天启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明清五彩瓷器的特点】明代釉上五彩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 。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 。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 。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 。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 。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 。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宣德时期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五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成化时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为主,色彩包括红、绿、黄、姹紫等,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 。此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纹饰绘绘画中使用了不少黄彩,而且主要图案都是以黄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 。这种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并非始于嘉靖 。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所用颜色有红、绿、赭、黑、孔雀绿等,色调恬静淡雅 。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是刻花填彩 。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处施彩并用低温烧制而成 。刻花填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和发展阶段 。
正德时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装饰方面不但延续了传统的特点,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五彩独特的风格 。正德釉上五彩器制作精细,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绘画五彩图案为主,称为“白地五彩” 。多用红、黄、绿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其中绿色浅中微微闪黄 。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这是正德五彩瓷的鲜明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