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相关器官发育特点


婴儿相关器官发育特点

文章插图
口腔: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 。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先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3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个月时明显增多 。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较少,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口底浅,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
食管:食管有两个主要功能 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咽期间胃内容物反流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
胃: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毫升,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毫升,l岁时250—300毫升 。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所以新生儿喂食应当少量多次,喂食的次数应较年长儿多 。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
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 。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 。
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且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 。其中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
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有利于消化吸收 。肠黏膜细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良好,肌层发育差 。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尤其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
肝: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 。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
胰腺: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部分,前者分泌胰岛素控制糖代谢;后者分泌胰腺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汁及小肠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极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
肾脏:出生后几个月,肾小管逐渐增长后才具有回吸收能力 。肾小球的滤过率较低,也就是说,肾脏对于营养物质代谢后产生的“废料”的处理能力较弱 。婴儿肾小管还未长到足够的长度,功能不足,排钠的能力有限,钠的慢性滞留会引起水肿 。如果摄入过量的食盐,蓄于体内会导致成年时高血压 。所以对4个月之前的婴儿,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应特别注意,一般提倡4个月以内的婴儿要控制钠盐的摄入量 。
【婴儿相关器官发育特点】 消化酶:4个月前的婴儿唾液腺分泌功能较弱,唾液分泌量甚少,唾液淀粉酶活力很低,在肠腔内除胰淀粉酶外其他消化酶均已具备 。此阶段除了对母乳的蛋白质、脂肪消化能力较好外,对淀粉类食物及其他动物乳类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从初生婴儿的这些特点中,我们了解到婴儿一生下来就具备了吃母乳的能力 。所以,母乳喂养是婴儿最适合的喂养方式 。此外,新生婴儿肝脏中酶活性较低,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力不足,是新生儿发生生理性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 。酶不足时对某些药物的解毒能力也较差,剂量稍大即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