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最懂象的人讲述象的故事 大象的故事( 二 )


后来,调查组请来一位长期在非洲拍摄野生动物的专家,这位专家在森林里待了一个月,也只能是听象兴叹 。
无奈,调查组从香港买了5台自动拍照装置,安装在如今野象谷景区的大象通道上 。5台相机在半年里拍摄了10多个胶卷,里面有野猪、巨蜥、野象等动物 。但由于相机镜头是28毫米的广角镜,只拍得下3头野象 。此次调查认为,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有20多个群体,约150头-180头 。
1996年2月,创办并担任野象谷旅游景区总经理的邱开培,组织员工开始了一次长达4年的亚洲象调查 。
勐养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保护区,因为国道213公路从中间穿过,把保护区分成了东片区和西片区 。野象谷处于两个片区的结合部,也是大象栖息的极佳环境 。
邱开培说,大象是一种喜欢水的动物,除冬天外,大部分时间都要玩水、洗澡和滚泥,野象谷有丰富的水系,历史上叫三岔河,三条河的两岸是茂密的沟谷雨林,林下生长着大量野象喜欢吃的黑竹、野芭蕉、马鹿草等,山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野象喜欢的“硝塘” 。野象谷建设成为旅游景区后,采取了很多人工招引野象的措施,定期在硝塘投放食盐,大面积种植竹子、野芭蕉、象草等野象喜欢吃的植物,使得野象谷成为西双版纳大象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 。
景区在高空架设高架走廊和大树旅馆,人可以在空中走廊上安全行走观看大象,为调查大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通过观察记录、照相、录像,邱开培团队发现,20世纪90年代,国家严厉打击猎杀大象后,野象出现了生育高峰期 。据他们观察,大多数象群中刚出生或者1-4岁的小象占象群的40%-50%;1999年,一个20头的象群,4岁以下的小象有7头 。到2000年10月,这一象群增加到26头 。
2000年10月,他们在野象谷统计到象群和独象共191群(头)次 。经对比分析,他们认为有47个象群,大象总数在320头左右 。
虽然他们调查的野象总数可能有误差,但这次没有任何专家参与的民间调查结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
大象的路线
在野象谷工作10年,邱开培成了最懂大象的人之一 。他能听懂大象吼叫声中的情绪和信息,能从大象行走的路线判断出是哪个象群,并预估他们的行踪 。
“大象在森林里不是漫无目的乱走,它们的目标非常清楚,行走的线路和到达的时间很准确 。”邱开培发现,每一群象选择过公路的路口不一样,在野象谷有森林隐蔽的7公里公路上,有10多个象群的过路口,每一个过口只专属于某一群野象 。思小高速公路经过野象谷一带,专门留出了大象的通道,但大象根本不走人为它们留出的通道,偏要跨过公路的护栏,从危险的高速公路上经过,多次造成交通事故 。“这不能怪大象,是人不懂大象的习性 。”在邱开培看来,这里原来就是大象的通道,后来环境变了,但大象迁移的方向没有变,“它们认准死理就要从那里过” 。
邱开培多次拍摄大象过路口的照片 。大象怕人怕车,每次过路前,会在过口停很长一段时间,领头的母象先站到公路边,举着长鼻子四处观望,确认没有车或人时,才突然迈步,以极快的速度穿过公路,后面的象群三两头一组,快速跑过公路;有一次,过往的车辆太多,象群几个小时都没过去,邱开培让景区的保安把车辆拦住,象群才顺利通过 。
最让他心疼的是有幼象的象群,两三头大象护着幼象慢慢穿越公路,走到公路边的排水沟,幼象往往会掉到沟里,护卫的大象用鼻子钩住幼象的身子往上推,反复几次才能把幼象推上坡 。有一次,一头刚出生的幼象实在太软了,大象怎么都推不上去,往来的车辆又多,每过一辆车,大象都要将身子转向公路,以防车辆对幼象造成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