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的收获( 五 )


是很单纯的满足和快乐吧,我想 。
有一次我的读者朋友告诉我,她在国外很多年了,一直记得小时候婆婆牵着她的手走一条小路去上学的情景,那种温馨的感觉一直留在她的心里 。
很奇怪吧,大多数人在回忆起童年事迹时,藏在记忆最深处的事情常常是日常间小小的事,在这记忆里,无可避免的,一定有着一个深爱她的亲人,可能是妈妈,可能是婆婆,当然也可能是爸爸或公公 。
阿为一天一天的长大,我不知道以后的他是否会记得曾有无数个午后,妈妈带他到一个又一个地方喝下午茶、吃晚餐,我不知道这些记忆对他有何意义,我只知道,每一次这样的时刻,我都是一个很单纯满足的妈妈,是那种从心底笑出来的快乐 。(来源/南洋商报)



偏差行为
亲子关系需要的是时间



儿童节当天,看到联合早报“采访人员评时事”栏提及“最近,接二连三有5个介于8岁到13岁的男女童先后离家出走”,使我感触良多 。
这种现象使我深切的感受到现今社会父母子女感情的疏离 。到底两者之间的沟通联系出了什么问题,试问家长是不是应只负责家中一切的生活开支?很多家长除了赚钱之外,已无余暇关心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与感受 。倘若他们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们将更难以揣测子女的行为 。
寻根究底我认为是当一个家庭里孩子不能感受到爱、安全感和重视的时候,稍为有一点外来的诱惑,他们便会把持不住,心有外鹜 。或许这只是叛逆性,想解脱束缚 。
可是这么小的孩子为何敢离家住在别人的屋檐下,而悠悠自得?潜在的问题可能是他们觉得住在哪里都一样?家和其它地方没有分别,这就是父母要反省的地方 。倘若家不是甜蜜温暖的地方、家不是养伤疗心的地方、家不是一个人在等待你让你放松身心的地方,当家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时,则住在那里都是一样的 。
8岁至13岁的小孩,价值观念倘未完整,很多事情也需要父母从旁引导指正 。
一旦缺乏了教育的力量与心意,孩子就无所适从,遇上挫折或不如意,立刻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是其中一种最佳的途径 。
收留孩子的家长亦应有责任 。他们应通知孩子的父母,以确定情况 。可是现在政府鼓励孩子多做课外习作,让他们习惯离家往同学家里做主题作业,孩子自由出入别人的家,对别人的父母也有点视若无睹 。而家长们也不大关心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每个人环节松懈一点,不想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生 。
总括来说,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但融洽的亲子关系,需要时间去培养;是时间,而不是金钱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绝世好妈:最美好时光
父母们,你们有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们?



编者按:
这是一位读中学的孩子的心声,这位孩子表示:其实我真的不喜欢在海外生活,我喜欢中国,喜欢学中文,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学习 。但我没有选择,我只能尽力地学好英文 。希望家长能理解我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时间了,今天中午我没有如平常那样去打球,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写了这篇文章,我希望父母们能懂我们的心声 。
在多数人眼中,我们这些随父母移民过来的孩子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不用像国内学生那样拼了命地念书做题;也不用像留学生那样,在死命学英语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我们有漂亮房子住,不像留学生那样和几个人一起挤在地下室里面;我们在父母身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