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孩子承认错误


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 , 往往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土壤 。宽容产生宽容 , 对抗产生对抗 , 这就是与孩子相处的真谛 。
有一年 , 记得是过“六一”儿童节 。
一早起来 , 二女儿和小儿子就十分兴奋 。他们很快就穿好了头天晚上准备好的节日盛装 , 对着大镜子系好了红领巾 , 准备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 。
“节日愉快!”带着爸妈的祝福 , 两个孩子蹦蹦跳跳出了门 。那时还不兴做统一的校服 , 但过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时 , 学校也是有统一要求的 , 一般是白衬衫蓝裤子 , 白运动鞋 。女孩子如果要参加演出 , 就要统一的发卡、统一的头饰 。我们和大多数家长一样 , 总是惟命是从 , 事先就按学校的要求把一切准备妥帖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自尊 , 而且关系到班集体的面貌和孩子的责任心 。
集体的整齐划一构成整肃的信念 , 这样 , 服从集体的意识和纪律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
话虽这么说 , 繁忙的母亲处理孩子们的事情时 , 往往是漫不经心 , 更多的态度取决于自己当时的心境 。
孩子们出去一会儿 , 又急急忙忙返了回来 。“妈妈 , 老师让每个人交五个酒瓶 。
”二女儿推开门 , 探进头来说 , “预备好 , 下午带 。”
“我也要!”儿子说 , “要高个儿的!”
早晨的饭锅、饭碗还没洗 , 他们换下的衣裤、鞋袜还没来得及收拾 , 我正摊开教案备当日的课 , 听到他们的命令就烦 。于是我头也没抬 , 说:“要酒瓶子干什么?”
“美化校园 , 用酒瓶子做篱笆 。”两个孩子很认真地给我比画 。原来是瓶口向下 , 倒栽起来 , 做花畦边儿的围栏 。他们还说这叫废物利用 。
“亏你们老师也想得出来 。”我不知不觉就说开了风凉话 , “咱家没有人喝酒 , 哪儿来那么多酒瓶子?”
看姐弟俩面面相觑 , 情绪低落 , 我又赶紧说:“好吧 , 我给你们到邻居家找找 。”
原以为向邻居讨要空酒瓶子是一件难堪的事 , 不料在课间操时 , 到家属院转了一圈儿 , 发现我们家屋后 , 一位老师家的鸡窝边就堆着那么多空酒瓶子 。那恰巧是一位调走的老师没来得及收拾的 。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一桩 。
仔细想想 , 孩子们所提的要求会有多大呢?我们的抵触情绪还是来自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尊重 。
于是我有了更好的主意:中午回来 , 鼓励他们自己到校园里找 ,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
中午 , 好一场暴雨 。饭后 , 两个孩子出门时 , 都换了雨鞋 。我千叮咛万嘱咐 , 让他们别弄脏了衣服 。
洗涮完毕 , 我也悄悄跟踪出来 , 看他们找没找到我已发现的猎物 。
这一来不要紧 , 我被呈现在眼前的我儿子的形象惊呆了:他蹲在一个大水洼前 , 正和家属院的几个淘气孩子玩水 。用石子打水漂的孩子把泥水溅了他一头、一身 , 他却浑然不觉 , 还用树枝推水里漂着的几只纸船 。几个孩子用树枝你推过来 , 我划过去 , 早晨换的新衣服早就面目全非了 。
我没好气地把他揪回家 , 撕扯着脱了他的衣服 , 劈头盖脸就打 。我拿给他镜子 , 说:“你瞧瞧你头上的泥巴!你看看雨鞋里灌的水……你二姐呢?你出去的任务是干什么?”我逼儿子检讨自己 , 承认错误 , 儿子不仅犟犟地不肯 , 还高昂了头颅以示不服 。这时 , 他二姐已满载而归 , 不仅捡够了自己的酒瓶子 , 还帮弟弟也完成了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