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五彩石头路》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五彩石头路》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五彩石头路》教案吧 。
教案设计:
石头是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都很喜欢玩.近来班里的自然角中有家长为我们送来了几块雨花石,那色彩斑斓的石头更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正好我们小班开展了以故事〈五彩石头路〉为引线的主题活动.那么如何挖掘石头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方面的教育呢一开始,我想到了数数.但纯粹的数数活动仅仅把石头作为其他教具的替代,也没有多大的意思,而且显得很单调.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石头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围绕它的特征来开展活动.细细的观察石头,它具有不同的颜色,有大有小,有粗糙有光滑.因此我想就此入手,把活动的重点放在让幼儿根据石头的特征来进行排序活动,并整合了有关数学方面数数和分类的知识 。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
2、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
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
教学准备
石头若干,每人一只筐
【小班数学《五彩石头路》教案反思】教学过程
(一)引题
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
(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 。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
(二)捡石头
1、观察石头
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
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 。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 。
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 。可见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 。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
2、捡石头——能数量捡石头
1)听口令捡石头
2)听拍手声捡石头
3)石头排队,你捡了几块石头?
(第一次让幼儿捡石头的环节中老师给了幼儿多种的刺激,通过听口令、拍手、小铃的声音等不同的方法来让
幼儿捡相应的石头 。然后又让幼儿自己数数捡来的石头一共有几块 。同时老师又把石头的数量控制在6以内 。使的幼儿能数的清楚、正确 。然后让幼儿根据石头的光滑、粗糙的特征分类,使得幼儿对于石头的这两个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了解,又为下一环节的捡石头奠定了物质的准备 。)
3、分类
把捡到的石头送回家:光滑的石头放在红筐里,粗糙的石头放在绿筐里
4、捡石头
1)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捡不同的石头
2)数数你捡到了多少石头?
(再一次让幼儿来捡石头,而这次捡石头老师充分的放手,让幼儿自由的捡石头,但是在放手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控制,如让幼儿一块一块的捡不同的石头,主要是为后面的排序作好准备 。由于幼儿动作有快慢,捡的时候有的幼儿一块一块的在挑选,有的则见一块捡一块 。因此幼儿捡的数量都不一样,这样在数数的时候也显示了差距 。同时每位幼儿不同数量的石头也为后面的排序铺路造成了数量上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