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二 )


每当举行这种仪式之日,全寨人都集中在亩头家中杀猪摆酒设宴,跳《祝福舞》 。首先由众人轮番敲打锣鼓,然后身穿盛装的亩头夫妇,饮用曾洗过“宝石”(相传祖先传下来的一种石器,是福魂的象徵)的“福酒”,继而起舞 。舞时,亩头手拿蘸著“福酒”的两枝红藤叶,从门口至屋内来回走动,并不停地摇动著红藤叶,其妻则捧酒紧随其后,以示引“福”入屋,接著向众人洒“福酒”,以示“福气”上身 。
亩头夫妇舞毕,寨人齐上阵,男者身著青、蓝、绿色的长袍于屋内至门口来回招手甩袖,左右摆动;女者则手捧酒碗,跟著男者后面边舞边敬“福酒” 。不论男女,舞者身腰都平稳挺直,随著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时进时退地踩小步,口中不停地齐声呐喊,直至通宵达旦 。这种舞蹈舞姿粗犷古朴,原始舞蹈气息极浓 。
另在“合亩”制地区,每到新年都必跳《年舞》,也称《平安舞》 。每逢新年的正月初二,全村的男女都身穿民族服装,在辈份最高的长者带领下,举行庆贺新春仪式 。人们杀猪宰鸡,摆好祭品,打起独木皮鼓,敲多个铜锣,随著锣鼓声,跳起欢快的舞蹈,表示辞旧迎新,祈求在新的一年裏全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舞时舞者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稳直,跟著锣鼓的节奏前进,双手在腰部的两侧前后摆动 。
每走到第三步时,双足并立,双膝向左右两侧时弯时立,不断的重复回圈 。整个舞蹈壮观、肃穆、凝重,反映了黎族人民对春天的到来会带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 。
在三亚、保亭、陵水等县市,还有专门为孩子所跳的祝福舞蹈《打碗舞》,属女性舞蹈 。每当孩子生病或父母将外出时,母亲便请“娘母”们来跳 。
舞者一般二人以上,舞蹈动作有两种:
一种是手捧花草;另一种是头顶一个碗,右手拿一根竹筷,敲打头上的碗 。舞时排列成纵队,边歌边舞,舞步较慢 。黎族群众认为,跳此舞可为孩子祈安求福,并使孩子得到祖宗神灵的保护,消灾除难,健康成长 。
在黎族的某些地方还流传“石祖”崇拜的遗风 。黎族社会究竟何时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已无法考证,但是不可否定,这种过渡应是复杂而漫长的 。
生活习俗舞蹈,由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戚戚相关,因此在黎族社会中也有一定
地位 。从生活习俗舞蹈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它应该属於宗教祭祀舞蹈的延伸,是宗教祭祀舞逐步向娱乐喜庆舞蹈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朝著娱人多於娱神的方向发展 。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 。
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 。
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 。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