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孩子本体感失调的4种原因,千万不能忽视!

什么是本体感?相信很多父母都还不知道这个概念,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导致孩子本体感失调的4种原因,千万不能忽视!
本体感觉又叫运动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 。
人体依靠这种感觉进行动作和行为的调节,有目的地行动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由此所产生的自身状态和运动,都是来自自己身体刺激信息经感觉处理的结果 。
本体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我们不用看阶梯也能轻易上下楼梯;
不用照镜子也能用手摸到眉毛或鼻子;
开车时不用看就可以随时踩换油门和刹车;
打蚊子时不用眼睛看便可准确打到······
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 。
正常的骨、关节及肌肉张力的感觉输入使人能够保持正常的站姿、坐姿及全身的灵活运动 。
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对自己到身体都有一张“身体地图”,有人称为身体形象——不用看,大脑就可以随时掌握身体的任何部位 。
本体感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神经应变能力 。
本体感的成熟最慢,除非前庭平衡及触觉发展正常,本体感才可能正常 。
从简单的吃饭脱衣服、写字、骑车到高难度的体操体能动作都需要本体感的功能 。
本体感觉对个体身体形象、运动姿势形成、语言发展、图式形成、手—眼协调、手—眼协调、身—脑协调等密切相关 。

本体觉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模仿、执行、协调肢体动作等活动 。
藉由使用本体觉,得以学习构音、表达需求、人际沟通,依照顺序、游刃有余的解开衣服扣子、穿脱衣裤、拆卸与组合玩具等等 。
孩子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的转头、翻身、抬头、坐立、爬行、站立、行走等大小肌肉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的本体感发展 。
个体早期的转头、翻身、抬头和爬行对个体本体感的发展尤为重要 。

导致孩子本体感失调的4种原因,千万不能忽视!

文章插图
一、本体感失调的原因
导致儿童本体感失调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剖腹产
孩子出生的过程是最早的本体感学习过程:反抗胎盘内壁的贴附和子宫与产道的收缩是孩子很好的本体与运动学习过程 。
在触觉学习和运动学习中,胎儿发现了自我身体的全部,促进了本体感的正常发展 。
在正常的分娩过程中,子宫肌、腹肌和提肛肌的收缩,最后经过狭窄的产道挤压,胎儿的肌肤、关节、头部都受到节律性挤压的刺激,胎儿接受了强有力的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的学习 。
快捷的剖腹产则剥夺了孩子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本体感学习机会 。
隔辈老人的看护
如果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他和同伴一起玩的时间相对比较少,父母与孩子相处、爱抚孩子的时间也大为不足 。
加上老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娇生惯养,甚至一切代劳,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本体感则会相对较差 。
幼儿园教育忽视室外运动
现在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偏重认知,此外,由于害怕出安全事故,一些幼儿园的室外活动更是尽可能的减少,这也减少了儿童本体感觉学习的机会 。
家庭教育的误区
父母对儿童寄予很高的希望,迫不及待对儿童进行过早教育、过度教育,在学校学习之余重视各种培训班学习,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唯独忽视了儿童应有的户外运动 。
此外,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媒体过多地进入孩子的生活,家中又缺乏适合孩子的活动项目,儿童应有的活动减少,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本体感差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