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关四时养生原文( 二 )


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 。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 。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 。
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 。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 。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 。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 。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 。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 。
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 。《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 。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 。”《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 。
”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 。《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属阴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顺应四时适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所以,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也要保养阴气 。
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适时调理 。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就连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顺应季节性交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