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黄河鲤鱼

1.黄河鲤鱼怎么分变

怎么区分黄河鲤鱼

文章插图
黄河鲤[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鲤属(Cyprinus),鲤亚属(Cyprinus ),鲤种( Cyprinus carpio ) 。俗名鲤拐子 。
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 。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 。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 。
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 。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 。头较小 。口端位,呈马蹄形 。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 。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 。
一般体长与体高之比为3.34±0.48,体长与头长之比为4.03±0.47,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为1.09±0.27 。
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翘嘴红鲌)、松花江鳜鱼(鳌花)被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 。黄河鲤还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型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国的宝贵鱼类资源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 。
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等美好诗句 。
黄河鲤,金鳞赤尾,体形梭长(体长/体高>3,尾柄长/尾柄高≈1)、肉质细嫩而鲜美 。与其它几种鲤鱼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7.6%)和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丰富的人体全部必需8种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还含有3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铁、铜、锌及大量元素钙、镁、磷等 。自古以来即为民间喜庆各种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肴 。
1、生长变缓 。正宗的黄河鲤一般当年个体重可达250—500克,第二年个体重可达500—1000克 。可近几年发现不少地方生长的黄河鲤苗种第一年个体重只能长到100—130克,每二年个体重也仅能长到500克 。
2、性早熟 。正常的黄河鲤一般2龄以上才能性成熟 。现有不少地方养殖的黄河鲤雄性个体在1龄时就已经性成熟,严重影响了黄河鲤的正常生长 。
3、抗病力减弱 。黄河鲤以抗病力强而著名,一般不会患大批量死鱼的疾病 。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屡屡发生黄河鲤患暴发性疾病(如出血病)大批死亡的现象 。
4、体型、体色有较大改变 。有的地方养殖的黄河鲤肚子变大,体色变浅或变黑 。
2.我想了解一下黄河大鲤鱼!?
展开全部
鲤鱼,是我国淡水鱼中的佼佼者,而其中又以黄河鲤鱼为最佳 。鲤鱼之得名,据说因“鳞有十字纹理,故为鲤 。”(《本草纲目》) 。自古以来,鲤鱼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 。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曰孔鲤 。在相传为孔子纂集的《诗经》中,已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 。汉代也有不少诗文提到鲤鱼,例如“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 。”(《羽林郎》)就是将鲤鱼作为美肴来称颂的 。
到了唐代,鲤鱼的身价倍增,高到了不准食用买卖的地步 。因为“鲤”与“李”谐音,所以鲤鱼也就随着李唐王朝飞黄腾达了一个朝代 。山东孔府历史上也有不吃鲤鱼的禁忌,因为孔府第二代祖先就名鲤 。不过他的后代也想吃鲤鱼,便起个特异的名叫“怀抱鲤”(此菜如今可在济南《孔膳堂》中吃到) 。或者干脆将鲤鱼改名叫“红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