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免疫基础知识

预防接种是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人体内,使机体获得人工自动或被动的免疫力,以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疾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比预防接种内容更广泛、目的更明确,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免疫则是预防接种的发展和完善 。

预防免疫基础知识

文章插图
第一节 预防接种简史
据历史记载,公元10世纪我国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为丞相之子种痘以预防天花 。此前民间也有种人痘的事例 。中国种人痘预防天花的经验后被传到中东、欧洲,成为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先声 。随着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乱和伤寒疫苗相继制备成功 。20世纪初又研制成功卡介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及百日咳疫苗 。20世纪50年代后,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都陆续应用于人群 。近20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疫苗研究制造理论和技术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百日咳组分疫苗等许多新型疫苗已经问世 。
建国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预防接种工作,通过预防接种,我省于五十年代消灭了天花,六十年代控制了白喉的流行 。1979年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由最初的季节性接种发展为覆盖城乡各个角落的严密的计划免疫网络系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免疫服务体系 。冷链系统已覆盖全省,极大地改善了计划免疫工作条件 。逐步取得了高水平的接种率,1988年、1990年和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以县和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计划免疫所预防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1997年我省加快控制麻疹步伐,建立了麻疹疑似病例监测系统,至1999年上半年,全省完成了1-6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麻疹发病在大幅度下降 。
第二节 免疫学基本知识
计划免疫的实质是免疫预防,免疫预防的理论基础是免疫学 。机体有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此系统具有识别自己组织和异己物质的能力,并有自我保护和排斥异已的功能,免疫是指机体表现这种功能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
1、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是指经过抗原的刺激使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力,又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如患过一次麻疹以后即产生了麻疹抗体,患过一次白喉以后体内长时间有较高的抗白喉毒素抗体,这些都属于自然自动免疫 。若经过接种麻疹疫苗或白喉类毒素而使机体产生抗麻疹免疫或抗白喉免疫,则属于人工自动免疫 。
2、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获得由其他机体产生的活性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 。胎儿通过脐带血液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属于自然被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感染,注射抗狂犬病血清预防被狂犬咬伤后发病,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特异丙种球蛋白防止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等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
3、抗原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 。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抗原物质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等,但与免疫预防最密切的主要是病原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