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健脾方法( 二 )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 。宜于中 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中益气,健 脾和胃 。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 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 。作用:补脾胃,养五脏 。宜于脾 虚湿盛腹泻 。
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作用,补中益气,补肺 敛汗 。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 。宜于 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 。
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作用:健脾,补肾 。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 。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 。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 食 。
3.脾虚最佳的健脾方法?
脾虚是,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
脾虚则水谷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后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脾虚表现 。
脾虚的人宜食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其中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是个人体质而言 。
食疗参考方
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
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 。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
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 。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
健脾:可用山药、白术、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 。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
特别注意
脾虚一般不会单一出现,或夹寒,或兼热,或有气滞之象等,所以一般没有固定的方剂 。要调理好脾虚,你需要请中医为你辩证清楚后,用药才会收全功,否则虽脾虚有所好转,而其它症随之而起,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