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 二 )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 。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
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
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
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
(一)病原体
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
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 。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
4、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 。
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 。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 。
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 。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
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 。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 。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 。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 。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