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方歌趣记( 二 )


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
”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 。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 。
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稗益 。【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附方】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举元煎(《景岳全书》)【附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
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 。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 。
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 。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文献】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
”能为您提供健康服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但这些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谢谢合作,欢迎您再次提问 。为全民公益网站,医师团全体成员竭诚为您服务,我们将尽快回复您的提问,欢迎您经常光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