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证型

1.什么是消渴病

消渴病证型

文章插图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
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 。舌苔黄干,脉滑数 。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2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 。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
治法 滋阴益肾
“《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
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注:当作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注:当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
消渴病,或名消渴证,即后世三消证之分类及症状表现概导源于此 。
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消渴病又有消渴、消中、肾消三消证之称谓,即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
2.消渴的解释是什么?
消渴
消渴
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又称消瘅、肺消、消中 。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 。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布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 。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劳欲过度,耗伤肾阴,均可诱发该病 。常见证型有:①肺热津伤型消渴 。
证见烦渴多饮,口干尿多,舌边尖红,脉洪数 。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味 。②胃热炽盛型消渴 。证见多食易饥,体瘦便秘,苔黄脉滑 。治宜清胃火,生津液 。方用玉女煎加味 。③肾阴亏虚型消渴 。证见尿频量多,口干腰酸,舌红脉沉细 。治宜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 。该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证见尿频,饮一溲一,腰膝酸软,面黑耳干,舌淡脉沉细 。
方用金 匮肾气丸 。消渴兼证较多,可并发肺痨、痈疽、目疾、中风等病证 。此外,临证时还可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来辨明上、中、下三焦的病位,指导治疗 。除中药外,调节情志,控制饮食亦很重要 。
3.糖尿病与消渴是一回事吗?
完全排斥中药的西医认为不是一回事,因他认为你中医那套是伪科学!学中西医结果的医生认为是一回事,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中西医融合;纯正常中医当然认为西医的那套不行,当然以消渴为病名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比较严格的诊断标准,西医不会仅以单纯血糖高就诊断为糖尿病,但这样的诊断者有之,除看化验单外,还看临床症状 。
还辨别类证,还要将糖尿病分按照类型标准,诊断出症型,西医把糖尿共分为四型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二型糖尿病,也是最多见的一种 。
1、临床典型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肌、尿频量多,形体消瘦,体重减轻,疲倦乏力,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