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治疗多少疾控病( 三 )


实际上机体对自身病痛的自修复力可看成自组织系统自发地走向“目的点”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体各组织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有序化完善状态,本身就包涵着祛除无序化 。病痛可看成是机体功能结构上的无序化部分,机体到达有序化状态的过程本身就包涵着祛除病痛的含义 。
3.2 认识慢性病
在上述生命自组织功能认识基础上,从系统论角度认识慢性病,从而提出符合慢性病规律的解决方略 。总体上,包括癌症在内的所有慢性病起源于长期超负荷应激反应所造成的稳态失调、失稳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体失调状态的局部体现 。利用H.Seyle在1946年提出了应激反应概念,当应激原(机体内、外环境变异)作用于具有内稳态特征的生命系统时,系统会引发出普遍性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机体的应激反应概念 。
控制论创始人N.Wiener认为内稳态本质在于生命系统内不同层次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机体多层次自组织功能),进而提出:“人是一个维持稳态的机构,人的生命在于稳态的维持之中”,并给出了描述生命内稳态机制和具有负反馈调节环节的应激反应组成框图,见图1 。
图1 应激反应框图
随后的许多研究证明:应激反应初期表现出的一系列激素分泌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出儿茶酚胺,伴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化,促进激素分泌等)会随着GAS过程而逐步减弱,恢复到原来的稳态 。根据H.Seyle对应激反应的分类思想,结合系统学理论,联系健康与疾病间界线,并且根据在低氧应激反应分类上已经运用过的分类原则(应激反应结果分类),可把由机体内、外因素所致的应激反应分成以下三类 。
⑴ 生理性应激反应
生理性应激反应指由应激原对机体造成的刺激量处在机体内稳态调节范围之内(较表层的自组织层次) 。这时机体虽然也会有应激反应,但机体同时会迅速地形成对应激原的适应机制,扩充其稳态调节范围,提升系统稳态水平 。这种新形成的适应机制实际上已为机体接受比当前的应激原更大的刺激量做了准备 。可见,这种生理性应激反应是一种有利于整体健康的应激反应,应该充分地运用它,使其为人类健康服务 。
⑵ 超负荷应激反应
超负荷应激反应是根据反应的结果来界定的,即其结果已超出了机体内稳态可调节的范围,进入可代偿的深层次的自组织过程 。这时机体必然会动员深层次的资源进行当前主要功能的补偿性调整,放弃某些当前较次要的功能,即所谓“拆东墙补西墙”性质的调整,进入到自组织的病理性重构阶段,是一种对整体已构成损伤的应激反应 。
这种损害,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一方面损害本身,就是机体内环境的应激原,再加上日后不断发生的超负荷应激反应,机体的“次要”矛盾会逐步发展成主要矛盾,从而发展成整体自组织失控失稳状态,导致慢性病发生 。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应激原的刺激强度所致应激反应属生理范围之内 。但由于适应机制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原本是生理范围的应激原,如果刺激间隔过于频繁,在适应机制尚未形成之际又要接受新的刺激,使应激反应居高不下,造成应激反应疲劳 。这是生理性应激原刺激量累积所致的后果,已经脱离了生理性应激反应性质,转入超负荷应激反应类型 。
另一种应激原的刺激强度已超出了机体内稳态可调范围,因而发生稳态系统失调 。
以上分析说明超负荷应激反应是日后发生整体失调状态的启动因子,持续的超负荷应激反应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所以应避免发生长期的超负荷应激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