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井水一瓶多少钱( 二 )


” 在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阿井 , 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 , 即古之东阿县也 。有官舍禁之 。其井乃济水之所注 , 取井水煮胶 , 用搅浊水则清 。故人服之 , 下膈疏痰止吐 。盖济水清而重 , 其性趋下 , 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他认为 , 东阿之水“乃济水所注 , 用搅浊水则清 。故人服之 , 下膈疏痰止吐” 。因为“盖济水清而重 , 其性趋下 , 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
清代学者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 , 详细考察了阿井水及阿胶的关系 。陈修园道称:“此清济之处 , 伏行地中 , 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 , 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 , 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 , 宜沉而不宜浮 , 以之制胶 , 正为血脉宜也 。陈修园的结论是 , 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 , 伏见不常 , 泉虽流而不上泛 , 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 , 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 , 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 。
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之水的这种品质 , 在陈修园看来 , 与“人之血脉 , 宜伏而不宜见 , 宜沉而不宜浮 , 以之制胶 , 正与血脉相宜也 。”关于阿胶的另一个原材料驴皮 , 陈修园很学术地写到 , “所以妙者 , 驴属马类 , 属火而动风 , 肝为风脏而藏血 , 取水火相济之意也 。”如此制作出来的阿胶 , 则可以“借驴皮动风之药 , 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 , 静以制动 , 风火熄而阴血生 。
” 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 , 叹曰:“海内古迹 , 莫先于此” 。名贵药品阿胶 , 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 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 , “取井水煮胶 , 谓之阿胶” 。清·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云:“阿胶出山东东阿……考阿井在东阿县城西……然此水实为济水之源 。其色绿 , 其性趋下 。
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 , 其水为漯水之源 , 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 。其性甘温 。故合此二水为最善 。”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曰:“按:东阿城中有狼溪河 , 欲煎胶者 , 须用乌驴皮浸狼溪河内百日 , 刮净毛垢 , 汲阿井水熬之 , 火用桑柴 , 三昼夜始成 。” 《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 , 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
” 旧《东阿县志》中张志秋载:“阿井在古阿城中 , 其水不盈数尺 , 色绿而重 。《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 , 汲出日久不变 , 煮黑驴皮为阿胶 , 可疗风疏痰”. 旧《东阿县志》卷之四七项) 。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 , 若车轮 , 深七、八丈 , 汲以煮胶 , 每岁入贡即也 。古阿井的地理位置一直就黄河北的阿城镇 , 阿城镇历史上曾为老东阿县县城 , 当时 , 老东阿县城因黄河多次泛滥改道 , 多次迁城 , 并于明·洪武八年迁城到东阿镇 。
俗话说 , 迁城不迁井 , 事实上也无法迁井 。但是 , 由于许多本草对阿井记载及传说 , 给阿井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东阿县志》称:“昔有猛虎居西山 , 爪刨地得泉 , 饮之久 , 化为人 。”后将此泉为井 。因有神化传说 , 老东阿人用此井水制胶 。据传 , 东阿迁城后 , 老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 , 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 , 此山归阳谷县管辖 , 改名“阳谷山”;而此井虽在阳谷县境内 , 却因用之制备阿胶 , 又归东阿县管辖 , 取名阿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