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一惊一乍咋回事 孩子睡觉一惊一乍的表现

近日,关注到一则新闻:一位患者睡觉时突然大声嚎叫、拳打脚踢,醒后说他当时正在做梦,梦见一只狗在攻击他 。医生介绍,这是明显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倘若症状长时间无法缓解,后期可能会逐渐发展成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 。

孩子睡觉一惊一乍咋回事 孩子睡觉一惊一乍的表现

文章插图
有家长就在留言里表示:我们家孩子小时候睡觉也一惊一乍,长大了就没有了 。
有孩子的家长应该会知道,孩子睡觉时,常常会出现“一惊一乍”的现象:明明看起来睡得很好,突然小手就向上举起,很快又缩回去,有时胳膊腿还会抽动 。这就是“惊跳反射” 。
这是由于婴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善,睡眠时大脑中控制肌肉运动的部分仍然局部活跃,从而产生间歇性的抽动 。惊跳反射往往在宝宝出生后3-5个月内消失 。如果长期没有消失,家长应引起警惕,带宝宝看一下儿科医生 。
还有家长在留言里表示,为什么孩子大了以后,也会在睡着后突然抖动一下?
其实,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即将进入梦乡时,身体突然就像触电般地抖了一下,或者不由自主猛地踢一下,然后瞬间被惊醒!
这是一种临睡肌抽跃症,也叫“入睡抽动”,就是在刚刚入睡不久,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 。不过这种抖动一般不会影响睡眠,翻个身,继续睡就好 。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劳累、紧张、压力大、缺钙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抽动的发生 。所以在不影响睡眠质量(如失眠、出现头痛头晕)的情况下,家长们是无需过度紧张的 。
小编发现,只要一说到孩子的睡眠,部分家长就很焦虑:
孩子的睡眠周期不够,会对他有影响吗?利用周末补充一下睡眠,也可以吧?
……
今天,咱们一起来聊一聊“睡觉”这件事情↓↓
不同年龄睡多久合适?
我们好像都有一个疑问:人到底睡多久才好?有专业机构推荐各年龄段人群的睡眠时间分别是:
0-3 月的新生儿:14~17 小时
4-11 月的婴儿:12~15 小时
1-2 岁的幼儿:11~14 小时
3-5 岁的学龄前儿童:10~13 小时
6-13 岁的学龄儿童:9~11 小时
14-17 岁的青少年:8~10 小时
18-64 岁的成年人:7~9 小时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7~8 小时
其实,睡眠时间足够是一方面,睡眠质量也很重要 。
送给家长 4 个妙招,可以简单判断孩子是否睡了一个好觉:
◆ 入睡较快,30 分钟之内;
◆ 中途很少醒来,或醒的时间很短,不超过 5 分钟;
◆ 早晨不赖床;
◆ 白天精力充沛 。
如果这 4 条都满足,那就别纠结啦 。
几个睡眠误区家长需了解

给孩子穿很多或盖太厚
春季天气变化多端,忽冷忽热!很多家长怕孩子冷,睡觉时给孩子盖得严严实实,或是穿上较厚的睡衣 。
可你们知道吗?有一种常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症状,叫“蒙被综合征” 。“蒙被综合征”会引起孩子缺氧、高热、大汗、脱水,严重的甚至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部分家长、尤其是个别老人,宁愿孩子热出汗,也不能让他冷着,可这时候,热比冷更危险!

利用周末补足睡眠
每到周末,有些年纪较大的孩子会趁机“补觉”,日上三竿才起来 。这样非但不能神清气爽,反而脑袋昏昏沉沉 。
有专家向我们解释道:
当睡眠不规则时,人的整个身体就会进入无规则状态,食欲低下、恶心、变得抑郁,或是无法集中精力 。
一定不要一整天在床上处于昏睡状态,连续15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还可能让人难以入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