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教育 三大问题要懂( 二 )


  而从断奶到转交给老人照顾 ,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莫大的伤害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充满了分离焦虑感 , 刚熟悉了妈妈的味道 , 就要离开妈妈 , 去另一个人那里 , 这种痛苦和焦虑是我们成年后无法回忆也无法想象的 , 但常常因此而造成很多问题 。这是前两个阶段的心理培养 , 在此之后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 , 就要从“会沟通”开始了 。
  贫富对孩子是否幸福、是否有自我价值感是没有本质影响的 , 孩子更加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爱和认可 , 其次才是物质水平和生活水平上的照顾 。
在3岁之前 , 最好的做法是经常的抱、抚摸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去传递爱 。
  当孩子再长大一些 , 到学龄前儿童阶段时 , 则更需要父母“会沟通” , 因为这个时期 , 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 , “会沟通”不是“会说话”、“会说道理”哦!会沟通 , 是能将父母的爱传递到孩子内心深处 , 这将成为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 。
  沟通是教育的途径
  问题出现时 , 很多爸爸妈妈会很委屈的说:“我们当然爱他啊 , 怎么会不爱呢!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对 , 这个毋庸置疑 ,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 而且父母的爱是最没有偏见最没有私心的爱 。可是 , 孩子却有可能一脸冷漠的说:“我不知道 , 我不确定 。”问题出在了我们在表达和传递爱的方式上 。
  就像一列火车 , 要把“爱”这个乘客从“父母站”载到“孩子站” 。理论上孩子们都知道父母爱自己 , 却无法从理论中获得被爱包围的感受 , 使得孩子内心非常矛盾 。结果要么是责怪父母 , 要么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错 , 形成自卑自责的人格 。爱的传递需要通过沟通来达成 , 因此 , 有几个方面需要家长先自我审视 。
  一、家长是否乐于表达自己 。
  家长是否乐于表达和倾听 , 是深深影响孩子的 。如果孩子的爸爸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 那么儿子越大就越有可能表现出父亲的样子 , 这个时候 , 如果父亲很难调整自己 , 也要用你独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你的爱 。身边有个朋友很有趣 , 平时谈笑风生很开朗 , 可以一面对孩子 , 就立即摆出严父的面孔来 ,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在孩子看来 , 爸爸就是一个“铁人 。
  这里的铁人 , 并不是说爸爸内心很坚强很强大 。而是像冰冷的铁一样的人 , 冷漠 。不善于表达或者不乐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母 , 会使得孩子没有自信 , 安全感不足 , 甚至跟父母一样习惯了隐藏情感 。家长藏着 , 孩子掖着 , 都不愿意表达 , 或者都不好意思表达 , 整个家庭氛围就像冰窖 , 如何去有益于孩子成长呢?
  二、家长表达自己的方式 。
  有位父亲是军人 , 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 , 使得孩子在家里就很紧张 , 认为爸爸就是个独裁主义者 。后来这位父亲接受建议后作出的改变是 , 跟孩子写交换日记 。有时候只是几个字 , 因为本身就自我要求 , 所以即便是几个字都要求自己发自肺腑、真诚坦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