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父母必修“慢”教学( 二 )


学习篇:急慢之间的教养哲学
“急”父母必修“慢”教学
你也是一天当中多次说著“快一点”这类催促语言的父母吗?请你想一想,为什么会需要催促孩子?催促往往是时间紧迫的意思,是孩子的时间不够,还是大人的时间不够?而且孩子有因为你的催促而快一点,或者更快学会一件事了吗?如果没有,为何还要不厌其烦的继续催赶呢?
换句话对孩子说吧!“慢慢来,我等你 。”这句话说起来不难,也请家长实际试著这么做 。放慢你的思绪与脚步,给孩子多一点学习与玩乐的时间,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做他想做的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与实践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及无价的快乐 。
尊重孩子的先天气质与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有他自己独特的特质,我们称之为“气质” 。每个父母都应该培养对孩子的敏感度,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先天气质,如果孩子做每一件事都是没有理由的“慢”,那很可能他先天就是所谓的“慢郎中”;或许他的大脑思考比别人要多一些时间,或许他在思考时会比别人想得更多,或许他需要一定成度的喘息才能做出反应,这些都需要父母的了解与包容 。
此外,孩子有个别差异,发展快慢各有不同,而根据0~6岁婴幼儿发展历程来看孩子大约在2岁前后,是独立自主性最强的时期 。这时期的孩子比较自我,会很想自己把事情做好,例如想自己穿鞋、穿衣服等,此时父母若不给机会或是足够的时间学习与练习,那么孩子日后可能会干脆要你帮他穿,因为你总是嫌他做得慢、做得不好 。
事有轻重缓急,若是在有时间性的情况下,像是上学、搭高铁、看表演等事情,就要事先提醒他避免迟到;而若非紧急事件,例如吃饭、洗澡等,不妨就让孩子自在轻松些,父母可以不用催促他,让他自己选择完成的时间 。和孩子之间维持良好的互动,不要让亲子关系因催赶、怒骂变得紧张兮兮 。
执行篇:不疾不徐10点学习
刺激感觉动作的协调发展
1.掌握0~6岁的关键期:孩子0~6岁之间神经系统和感观知觉的发展良好与否,是他将来各方面认知学习是否良好的重要基础 。所以父母在这段时期,应提供适当的活动空间和机会,来协助孩子的感官知觉及动作连结发展 。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习惯常规养成从小开始,父母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样,例如吃饭前要先洗手、睡觉前一定要刷牙、起床后将棉被折好、不边看电视边吃饭、玩具玩完归定位…,让孩子学习你的好规矩 。
3.给予生活自理的机会:从学龄前开始,就要依孩子的年纪与能力,让他学习打理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家长要适当鼓励并教导孩子自己做到 。
建立时间观念和次序感
4.从生活教育建立起:5岁以下、还看不懂时间的孩子可利用生活教育教导时段观念,例如吃饭前要把玩具收好,出门吃前要先做什么事?吃完饭后可以做什么…等等,可以建立孩子的次序感和时段观念 。
5.改变你的教养模式:大人和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同,若你希望孩子能早点上学,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早点上床睡觉并提早起床,给孩子充裕的准备时间,父母就不用心急,这是解决问题并防止自己发脾气的好方法 。
6.改变亲子对话方式:父母凡事催促,除了孩子“拖”之外,也源于父母自己的“急”,和不恰当的教育习惯 。若孩子真的需要人催时,把“快一点”改成“现在8点啰!”要出门时问他“出门之前该做哪些事啊?”他如果说不出来,可以把该做的事先叙述一遍,并请他复述一遍再去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