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7周:故事:兔唇 脊柱裂 叶酸( 二 )


好了 , 猜想有了 , 如何证明呢?人不是实验动物 , 不能用剥夺叶酸的办法考察它的作用 。但可以反过来 , 用补充叶酸的办法来测量脊柱裂发病率是否下降 。但是 , 脊柱裂发病率很低 , 要想获得1000个病历 , 就得观察100万名孕妇 , 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 , 很多相关试验都因为病人数量不足而不可信 。
有趣的是 , 脊柱裂的某些特征反过来帮了科学家的忙 。统计结果表明 , 脊柱裂有一定的遗传性 , 如果一个母亲生出过一个脊柱裂小孩 , 那么她下一个孩子患有脊柱裂的可能性立刻飙升至3% 。这是一个足够高的数字 , 试验起来方便多了 。1983年 , 英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试验 , 让一组生过脊柱裂孩子的母亲每天服用4毫克叶酸 , 对照组不服用人工叶酸 , 只吃普通的饭菜 。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 , 服用叶酸的妇女第二个孩子患有脊柱裂的比例下降到只有1% , 也就是说 , 叶酸能够把脊柱裂的发病率降低70%左右 。这个结果实在是太显著了 , 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 医生们于1991年终止了这项试验 , 并把试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的科学家看到论文后建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 , 向全国孕妇提出倡议 , 号召她们服用含有叶酸的维生素药片 。
这个故事代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最常见的情况 , 那就是在没有搞清作用机理的情况下 , 通过大量的试验 , 找出规律 , 提出合理化建议 。
叶酸添加剂难题
上面说的英国试验有一个重要的前体 , 那就是孕妇必须在怀孕前1个月就开始服用叶酸 , 并一直坚持到怀孕3个月之后 , 这样才有效果 。孕妇知道自己怀孕了再补吃叶酸是没用的 , 因为脊柱裂发生在受精30天的时候 , 如果那时脊柱没有完全闭合 , 后来再怎么补救也都无济于事 。可是 , 相当多的孕妇在怀孕30天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呢 , 必须想办法让她们在准备怀孕之前就开始吃 。不过 , 这样做难度很大 , 一来很多怀孕都属于意外事故 , 没法预测 , 二来很多妇女经济不宽裕 , 动员她们每天服用维生素药片 , 只是为了减少一种发病率只有千分之一的病 ,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于是 , CDC的科学家提议在人们每天都要吃的食品里面人工添加叶酸 。类似这样的所谓“强化食品”早就有过先例 ,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就在食盐中加碘预防大脖子病 , 后来又相继出台过维生素D(预防软骨病)和氟(预防蛀牙)等的强化食品 , 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叶酸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 有科学家认为老年人被迫服用大量叶酸会掩盖因缺乏维生素B12而造成的另一种贫血症 。
更重要的是 , 科学家对英国试验仍然有不同的看法 , 他们认为在脊柱裂高发人群中做的试验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就在此时 , 另一种声音冒了出来 。一批崇尚自然食品的活动家到处游说 , 暗示这是生产维生素药片的厂商的一次阴谋 。政治一旦介入了本来应该属于纯科学的领域 , 事情立刻就变得复杂起来 。那段时间各种组织和专家纷纷发表意见 , 说什么的都有 。人权组织出于保护穷人的目的 , 极力主张FDA尽快通过叶酸强化法律 , 但FDA顶住压力 , 坚持要等到更多的数据出来之后再做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