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多元智能培养之浅见

导读:小学生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多元智能理论便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观察、了解学生的标尺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 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 具有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由此可见 , 语文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方面的智能范畴 , 而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 ,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博士曾指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不同的智能 。
多元智能理论 , 说到底就是成功教育的理论 , 它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 , 不同层次 , 不同场合去发现孩子们的天赋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则是一种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 , 是一种承认差距 , 宽容失败 , 追求成功的教育 , 各种智能是协同、整体地参与并发生作用的 。如果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 , 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小学生多元智能培养之浅见】因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要综合考虑学生智能的发展 ,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尝试 , 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但只有充分了解本班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 , 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 本着真正立足于学生实际 , 才能使因材施教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
语文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情感、内省、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 , 语文教学就应该凸现学科特征 , 在一堂课中各项智能发展目标不能平衡兼顾 , 而要有的放矢 , 加强重点 。我们语文教师在每一堂课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至少确立一两个智能发展的核心目标 。如散文抒情类的文章(如《燕子》)更多地强调学生情感的体验、共鸣 , 从而促进学生内省和语言表达;说明、科普类文章(如《水上飞机》、《秦兵马俑》)更多涉及结构层次及事理 , 属于逻辑范畴等等 。
一、 尊重学生差异 ,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里提出的问题便是如何认识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便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观察、了解学生的标尺 。学生虽小 , 但课堂上的一些违反常规的表现是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有人爱接嘴讲话、有人爱在课文插图上涂画一番、有人遇到课堂情景表演时就异常兴奋、有人爱做小动作等 , 我们对于这些应持充分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 应用言语给予学生鼓励 , 以微笑给予学生安慰 , 以目光进行暗示 , 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 以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 , 以旁敲侧击的方法维持他的面子 , 以课后交流的方式帮他认识自我 。
因为学生学业基础不同 , 学习风格各异 , 智能优势也不一 , 若不考虑这些因素 , 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 从而有损于他们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同时还应运用多元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 , 如借助幻灯、音像、课件等多元教学媒体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中去 ,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 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智能环境 , 让他们尽快畅游于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