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块钱一把锁你配不配 我想买一把锁( 四 )


许知远自己也与喜马拉雅FM合作推出一档音频广播节目《单读》,与腾讯合作推出《十三邀》 。虽然在《十三邀》中,许知远似乎与节目嘉宾“鸡同鸭讲”,招致很多人骂,但那不一定是他的错 。如果非要说是他的错,只能怪他太精英了,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太庸俗了,“不配”和他对话,也“不配”骂他 。
简历
1976年出生于江苏 。
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 。
2001年供职《经济观察报》,并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2002年出版《转折年代》 。
2004年出版《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 。
2006年创办单向街书店 。
2008年出版《中国纪事》 。
2009年出版《醒来》 。
2010年出版《祖国的陌生人》 。
2011年出版《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
2013年出版《时代的稻草人》《抗争者》 。
2015年5月当选《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中国青年领袖” 。
代表作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一个脸上长满青春痘的年轻人,在星巴克咖啡馆,在大学宿舍床上,在北京春天街道边,完成了自己青春思想历程,抒写了这首“青春之歌” 。那才华横溢的文字,那轻柔流淌的感情,那阳光般的忧伤与美好,记录了许知远的青春,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投奔”去“寻亲” 。此书是许知远的成名作,也是其销量最高的作品,许多女生因此迷上了许知远 。对于许知远自己而言,在这本不足20万字的书中,他强烈而执著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倾向 。“我希望利用文字来表明一种生活态度,来阐述某种道理,甚至有点粗暴地规定某种道路 。更明确地讲,我是一个非文学类作家,是一个喜欢对于世界进行广泛发言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在自序中如此写道 。
《中国纪事》 。此书是许知远的转型之作,视野上转向中国,语言上更加“文静”,是他金融时报中文网和《亚洲周刊》专栏文章的合集 。“这一系列文章,是一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多 。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 。但每个社会乃至每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之意义吗?”
单向街 。开办单向街图书馆,举办单向街沙龙,出版单向街丛书,推出《单向街》杂志,单向街已经被许知远做成了一个文化品牌,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 。单向街其实是一个隐喻或者反讽,“抄袭”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 。这个时代就是一条单向的大街,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却千篇一律通向未知的未来 。2015年,单向街获得千万美金投资,正是迈入商业运作,衍生出“单系列”产品和“微在”新媒体平台 。
语录
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自由和力量,我们可能因此将中国引入一个新的舞台 。如今,希望犹在,那种浅薄的乐观却迅速的消退 。倘若我们这一代不能直面这个国家深层的困境,用肤浅的时髦来转移我们对这种内在困境的理解和改善,那么我们只能被证明是轻飘飘的一代 。让我们从互联网和消费主义营造的小世界中走出来,去迎接这个真实的社会 。——许知远,《我们这一代》 。
每个人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 。我从来不觉得我是一个学者,就是一个作家,我希望写得更深入,而且每个人最终对社会来讲是一个观察者和建筑者 。我喜欢这样的角色,自然有一个更深入的过程 。
——许知远2009年做客搜狐文化文化客厅时言 。
昨日三十岁 。过去的十年中,我变成了一个准知识分子,形成了朦胧的思维方式,未来十年呢,每一个创作者都会迎来自己的黄金十年,我的也要开始了吧 。漫游时代结束了,我的学习时代真正到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