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姐育儿本文为原创文章 , 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 , 死活抱着妈妈不肯进教室;
孩子在妈妈不在的时候 , 表现得特别乖 , 可是当妈妈回来后就开始大哭或者闹腾;
妈妈要离开几天 , 哭着喊着不让妈妈走;
跟小朋友玩得正开心着呢 , 回头没看见妈妈就号啕大哭 。
文章图片
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 , 母亲是孩子的安全港湾 , 孩子一离开母亲就内心处于恐惧当中 。
宝宝在2-6岁之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时期 , 这个时期妈妈与孩子建立安全性依赖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 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 也能让孩子与母亲建立一种良性的相处关系 。
心理学家曾经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
第一、安全型依恋 。
在母亲在场的时候 , 这类孩子能够离开母亲身边 , 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玩耍 , 当母亲短暂离开也不会大哭大闹 , 玩耍途中还会时不时与母亲互动 。
文章图片
这种类型的孩子成长以后能与母亲建立恰当的关系 , 既不过度依赖 , 也不会冷漠 。
第二、反抗型依恋 。
也就是大家日常所看见的 , 只要母亲一离开 , 孩子立刻大哭大闹 , 无论怎么安慰都不能停止 , 母亲回来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解情绪 。
这样的宝宝是对母亲过于依赖 , 母亲不在场就过于紧张和恐惧 , 他们长大以后往往自信心缺乏 , 性格比较内向 。
文章图片
第三、回避型依恋 。
这种孩子看似是很独立 , 玩耍的时候不管母亲在与不在都照样玩耍 , 也不哭不闹 , 就算母亲在场也不会与母亲互动 。
很多人错认为这样的孩子性格独立 , 不会依赖母亲 。
其实恰恰相反 , 这种类型的孩子只是内心在回避母亲 , 长大以后不能与母亲建立适当的亲密 , 反而是较为冷漠和疏远 。
孩子与母亲恰当的依赖是对孩子发展有好处的 , 不能过于依赖也不可完全不依赖 。
文章图片
适当的依赖关系可培养母亲与孩子的亲密度 , 同时也不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
那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1、妈妈要保持心绪平和 。
当妈妈情绪比较平和时 , 孩子才能感觉到周围环境是和平的 , 平时在家里尽量少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或者焦躁不安 。
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不安时 , 孩子往往内心会害怕 , 从而缺乏安全感 。 过度依赖妈妈 , 害怕妈妈不在的时候周围环境会更加不安全 。
文章图片
2、多与孩子有肢体接触 。
肢体接触在人类行为上是普遍的 , 能够促进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 与孩子交流也是这样 。
多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 , 让孩子与妈妈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结 。 多鼓励孩子 , 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是安全的 。
3、要离开时给孩子打个预防针 。
比如要出门 , 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时候回来 , 在妈妈离开期间 , 由谁来照顾他 。
文章图片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被照顾的 , 并不是妈妈一离开 , 外界环境就危险了 。
而且孩子也能提前在心里做好准备 , 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会回来的 , 切不可悄悄溜走 , 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不安感 。
- 幼儿园在职妈妈:别为了孩子去幼儿园当老师,照顾孩子?你想多了
- 有一种无奈叫“形式主义带娃”,老人享福孩子遭罪,儿女们要有数
- 万能“游戏大法”,可治愈孩子身上所有“毛病”,家长不妨试试
- 中国首批“丁克”步入晚年,养老成难题:没孩子现实,这点更现实
- 孩子总是不听话怎么办?不妨试试“非语言信号”,比语言更有力
- 幼儿园老师:知道家长工作忙,可已经延时放学了,麻烦准时接孩子
- 孩子成长要经历3个“可怕”的叛逆期,心里有数的家长,才能巧妙应对
- 胎儿“怕”这几种食物,影响正常发育,孕妈妈要管住嘴
-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做错事时,家长的这种做法,会毁掉孩子一生
- “鸡娃”的背后是家长的焦虑,多和孩子说这3句话,培养高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