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中国能源和经济转型之路与进取型减碳战略三支柱体系

中国碳中和创新论坛首届研讨会暨博智宏观论坛月度例会日前线上线下同步召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致辞并做主旨演讲 。
一、核心观点
1.中国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应该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 。
2.现实中存在三种减碳类型:第一,衰退型减碳,少生产、不生产,从而少排放、不排放 。第二,增效型减碳 。通过提高碳的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样的产出使用了较少的碳排放 。第三,创新型减碳 。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了低碳、零碳乃至负碳的排放 。
3.创新型减碳有五个优点:一是用新的技术来替代原有高碳的技术和产业,跳出已有的技术和产业圈子,开辟了另外一个赛道 。二是创新空间非常大,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 。三是大幅度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增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四是可以产生更多的附加效用或福利,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五是触发和加速能源等高碳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
4.目前的碳排放权市场主要还是为防御型战略提供服务 。原有的生产者往往存在路径依赖,也缺少动力、兴趣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而CCER一类的碳汇交易还存在5%的比重限制 。最有活力的创新型减碳缺少足够的市场激励 。
5.应当对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市场化激励 。这个激励并不限于少数措施,应当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三支柱体系:第一个支柱,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第二个支柱,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第三个支柱,建立一个完善的碳核算和碳账户体系 。
二、讲话全文
本文系刘世锦主任在“中国碳中和创新论坛首届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 。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能源和经济转型与进取型减碳战略的三支柱体系 。
首先,中国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到底怎么转,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涉及的问题很多,我想可以从一个角度受到启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很多问题开始的时候感觉到很难,若干年过去以后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已经发生全局性的变化 。举个例子,最初开始发展民营经济时说是拾遗补缺,就是在小旮旯里面先给一个位置 。但是它很有活力、有韧性,到现在已经成了“五六七八九”,税收占50%,GDP占60%,技术创新占70%,就业人数占80%,企业数量占90% 。民营经济出了大的问题,我们整个经济能好吗?所以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对外开放也是如此,一开始在深圳等几个特区发展三来一补,现在中国成了全球性的贸易和投资大国,增量就变成了新的存量,成为主角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中国绿色能源转型应该走“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 。
这里面的经济学逻辑是,作为存量的传统高碳能源,尽管有一定的减碳空间,但是它的潜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后空间越小,难度相应增长,成本相应的加快上升 。作为增量的低碳或者零碳新能源开始的时候很小,但产量扩大以后成本就会降低 。这些产品开始时有所谓的“绿色溢价”,这是比尔·盖茨所讲的,价格会比相同的传统产品高,但以后绿色溢价会降低,甚至由正变负 。如果新的增量部分逐步地去取代老的存量部分,总体上的减碳成本会越来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