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以为我们很好的时候 , 通常我们也会认为自己非常不错 。 我们总是很在意外界对我们的评价 , 哪怕我们嘴里说着:谁会管别人怎么评价我呢!可是我们依旧每天生活在各种评价中 , 也许是对外界的 , 也许是对我们自己本身的 。
我们自身或者别人的胖瘦、贫富、聪明或者愚蠢 , 具有同情心或者冷血、社交活跃或者内向孤独 , 事业有成或者业绩平平……
只要我们身处社会中 , 评价就无处不在 。 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是围绕着来自社会的比较而存在的 , 那么在这些评价中就会出现正面或者负面的内容 , 我们将自己与其他人比较 , 并从中获取生活的信心或者是经验 , 我们承认对手的优势 , 以保护我们的自尊 。
英国的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将30年的研究人类对于各种评判的反应以及应对提升凝聚于《赞扬与责备》一书 , 揭示出赞扬与责备是如何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 影响我们做出各种反应的机制及运作 。
文章图片
作者特丽·阿普特 , 是一名资深心理学家 , 剑桥大学纽约纳姆学院资深导师 , 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 , 《泰晤士报》、《卫报》、BBC等知名媒体都对其作品赞誉有加 。
书中从家庭、社交、工作 , 这3个方面来探讨赞扬与责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机制 , 如何影响我们做出各种反应 , 以及我们该如何提升我们自身的评判机制 , 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我和他人 , 增强沟通 , 提升共情能力 。
作者在书的前三章节对于赞扬与责备的起源和内涵、形成机制和利弊做了深刻的阐述 , 我们会在具体的生活实际案例中探讨 , 这会使得读者有更加有直观的认知和体验 。
文章图片
亲子教育和夫妻伴侣中的赞扬和责备
家庭中的评判是最复杂的部分 , 一方面我们要面对伴侣日常相处中的各种问题 , 另一方面还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以及亲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
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是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的主要因素”的观点非常之多 , 一些论坛里甚至有“原生家庭之罪”类似的严重负面评判小组 , 指责家庭中的不公平待遇和其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
来源于原生家庭的评判制度以及夫妻伴侣的相处方式使得孩子受到重大影响 , 这其中的赞扬和责备机制是怎样运行的 , 作者在书中给予了我们一些答案 。
文章图片
家庭教育中的评判机制
周末的晚上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去楼下买烟 , 3岁的小宝回来的时候兴奋的递给妈妈一包辣条 , 并告诉妈妈:“这是妈妈最爱吃的 。 ”
妈妈本能的说:“我不爱吃辣条啊!谁告诉你妈妈爱吃辣条的?”
这时丈夫指责妻子说:“孩子挑了半天给你挑的零食 , 你还不乐意!你怎么当妈妈的?不懂鼓励一下孩子给你带零食的惊喜 , 不爱吃算了 。 ”说完拿着辣条 , 领着小宝们去了客厅吃零食 。
妻子感到非常委屈 , 自己从来不吃辣条 , 小宝不懂事 , 难道爸爸不应该知道的么?而且关于孩子是应该赞扬所有行为 , 还是向孩子适当的表达自己真实意见这件事 , 在晚上的时候夫妻两个还是争论不休息 , 妻子对于丈夫责备自己的事情耿耿于怀 , 丈夫对于妻子反驳孩子不鼓励的行为也感到愤怒 , 觉得她不会教导孩子 。
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比比皆是 。 近几年在家庭教育中 , 我们总是提倡赞美的力量 ,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 , 都要无条件的赞美 , 这也是父母对年幼孩子的一种爱 。
- 《小舍得》田雨岚“举报”钟老师背后的故事,是她“不自信”
- 《乔家的儿女》热播:亲情是一场又疼又痒的救赎
- 谢谢这9.2分的《我不是笨小孩》,救了一群孩子
- 《大卫,不可以》被批教坏孩子?爸妈抓住这几个点,孩子是非分明
- 《隐秘的角落》:揭露原生家庭问题,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朱朝阳?
- 《小舍得》:如何教育孩子成全剧热点,南俪和田雨岚谁做的更好?
- 恐怖动画《鬼妈妈》,小心暗门!
- 苹果短篇《阿年》颠覆传统认知,强凹一波团圆?网友:改编≠瞎编
- 《爷爷,记得我吗?》一本以孩子视角讲述阿尔茨海默症的图画书
- 《小舍得》:南俪婆婆被吐槽太奇葩,母子之间为何会像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