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鲁政委:要把握好绿色金融的发展节奏( 二 )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大家不积极推动和发展,主要还是“绿色”的口径太窄 。“绿色”这个词在传统用法中过于纯净,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纯净的状态 。但纯净的东西是少的,稍微有些许杂质都不能纳入,这就会导致一种情况出现,即很多类融资都无法纳入“绿色”之中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绿色融资每年增速都很快,但发展至今规模却不大 。
进一步来谈,仅靠“绿色”,是否能实现“双碳”目标?我的答案是不能 。“绿”和“非绿”的划分其实是0和1的概念,而在0和1之间还存在光谱,所以从“最绿”到渐渐地“不绿”,只是“绿”的程度有所不同 。相应地,就迈向“双碳”目标而言,显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法一步走到终点 。所以,如果我们先把高污染降成中污染,之后再把它降成低污染,最后再把剩余的些许污染消除掉,那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进步 。
可以看到,对于那些还在排碳的企业,虽然不能称之为“绿色”,但依然有不小的融资需求,甚至可能是融资规模最大的一项 。为什么这样说?从人类钻木取火到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 。所以,追根溯源,整个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在运用化石能源,都在进行排碳 。
对于这些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绿色”,正从高碳排向低碳排转变,且有巨大融资需求的企业,应该要积极帮助它们解决问题,这部分可称之为“转型金融” 。如果说绿色金融是0,那转型金融就是从0到1中间的部分 。总体而言,只有将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最终迈向“双碳”目标 。
《财经》:近年来,监管部门已逐步关注到发展转型金融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措施 。在此背景下,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发展转型金融的整体进度如何?
鲁政委:目前有明确统计口径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是绿色金融,大家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去开展相关业务,如果某件事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虽然不在绿色口径中,但如果有资金,肯定也会去做 。不过,如果两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可以纳入绿色统计口径,那肯定会优先做“绿的”;另一个符合转型的要求,虽然也会去做,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统计口径,所以在一些具体的数据、指标上体现不出来 。
商业银行的挑战与风险应对
《财经》: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银行又可能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鲁政委: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个挑战在于如何把握好节奏 。如果发展太快,即便是绿色项目,那风险也会大幅上升 。不夸张地说,人类迈向“碳中和”实际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前两次巨大变化(工业革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上,现在则是要改变这种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现存的“绿色”技术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则还处于实验阶段等,即便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也依然不够完备,比如电动车就存在“里程焦虑”,主因便是充电还未像加油一般方便 。
当然,发展节奏也不能太慢,一旦过慢,就会持续身处“高碳”之中,当别人已在逐步地减碳,你可能就会陷入“搁浅”的状态 。所以,把握好节奏至关重要 。
第二个挑战是对于各方专业能力的挑战 。就银行而言,过去做业务只需抵押即可,并不关心客户运用何种技术或工艺 。但现在如果还是这个逻辑,就会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是发改委的《目录》还是其他一些政策、标准等,都涉及很多新内容,比如一些与低碳相关的技术,银行内部人士可能都看不懂,又何谈知道怎么做 。所以,这个过程面临着很复杂的问题,即能力建设与人员变革的要求 。这也意味着,未来在吸纳人才时,不能仅从财经相关专业招人,还得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