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鲁政委:要把握好绿色金融的发展节奏( 四 )


此外,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在碳市场连接后购买其他地区的碳配额,意味着将为这些来自外部地区的减排行动提供资金支持,而非在本地实现减排 。因此,目前全球碳市场的连接面临着较大挑战 。而在未实现连接的情况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市场碳价仍然主要取决于当地碳市场的自身制度设计与市场供需情况,国际碳市场碳价难以实现接轨 。
事实上,从目前全球已有的碳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也是如此,自2005年全球首个碳市场EU-ETS启动运行至2021年1月31日以来,全球共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全球碳市场连接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从主要碳市场碳价的历史走势来看,也未实现接轨 。
其次,即使中国碳市场实现了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碳市场的碳价也未必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这还要取决于与其他碳定价机制的协同 。目前全球主要的碳定价机制包括碳市场和碳税,当碳市场与碳税制度并存时,碳配额价格和碳税共同构成了实际的碳价格(碳排放成本),此时即使全球碳市场实现了连接,碳市场的配额价格也未必能够实现接轨,还要取决于各个地区碳税制度的安排,最终实现的是碳排放成本的趋同 。
总体而言,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碳税+差别定价的全球连接碳市场”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碳市场碳价低于发达国家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而对出口企业补征碳税则可以确保各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相同的减排成本,保证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同时碳税收入也可以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低碳减排;另一方面,差别定价的全球连接碳市场可以吸引发达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碳市场中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碳配额进行履约,这也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提供了一种资金支持渠道,以更好地执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财经》:在全国碳市场现有制度安排下,中国碳配额价格未来走势如何?
鲁政委:这主要取决于未来全国碳市场的供需变化 。从全国碳市场的总供给,即配额总量设定来看,主要取决于生态环境部确定的碳排放基准值,基准值越高,配额总量越大 。
综合来看,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基本都为配额需求方,持有的配额将会主要以履约为目的,市场活跃度或将面临挑战,但需求也并非没有上限,短期内预计碳价将维持稳定 。长期来看,全国碳市场的碳价走势仍然受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碳市场制度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碳价会长期处于波动状态 。
建议碳市场放松金融机构准入
《财经》:据你观察,商业银行在推动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
鲁政委: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碳交易市场规模和成熟度有限,商业银行参与碳市场的基础不足 。第二,相关管理部门对碳金融市场的认知理念有待提升,商业银行尚未获得许可 。第三,商业银行无法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
若要进一步推动碳金融市场发展,需从如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加快健全碳金融法律法规,完善配额分配方式,稳定市场预期 。首先,推进碳金融市场相关立法建设,规范碳金融产品发展,并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其次,碳金融创新需要明确的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目标及相应的动态调控机制,这是碳现货市场交易长期平稳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再者,以发电行业为切入口,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并尽快将机制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为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广泛的行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