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鲁政委:要把握好绿色金融的发展节奏( 三 )


第三个挑战在于,无论是绿色技术还是低碳技术,很多人会说要做个图谱,相当于如果造一辆车,这辆车有多少个零件,每个零件都由哪些生产商生产,似乎这就叫图谱,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理解“绿色”和“碳中和”,它是一种理念,应贯穿到业务的所有方面,而不只是有一些专属产品,或者聚焦于某几个行业、某几个公益环节才称之为绿色,其他的都不是绿色 。
简而言之,因为一些技术相对较成熟,很快便能商业化,所以规模也相应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只有这些领域是“绿”的,而其他领域因为不是“绿”的,就不去开展相关业务 。
《财经》:在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过程中,受现实因素制约,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相对有限,这些机构应如何发展?另一方面,你也曾提到银行在开展部分项目时遇到的环境、社会等风险,中小银行需如何应对?
鲁政委:中小金融机构不一定就做不好,只是它需要有这个发展理念,有决心去做 。在浙江省湖州市等地,很多小型金融机构也做得不错 。
所谓的社会、环境风险,举个国内的典型案例,西南某省要修建一个水库,而当地有某类稀有的动物物种,按照当时监管部门规定,其并非国家保护动物,项目正常推进 。但当这个项目开工到一半,新的法规发布,将上述动物列为国家保护物种 。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就无法继续推进 。反映到银行业务层面,这个项目可能就会形成不良贷款 。
对于这种情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湖州的一些做法值得参考,通过建立绿色项目库,只要这个项目在库中,就可以保证它是“绿”的,至于是否能保证这笔贷款一定不会出现不良,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至少先从标准上保证项目本身是“绿”的 。在湖州的做法之外,未来是否可以探索开发绿色认证的相关软件,把项目资料、参数等输入该软件,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判定项目是否是“绿”的,机构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开展相关业务 。将这两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我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
回到中小金融机构本身,无论是做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小金融机构如果想做,首先就要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和组织架构,即从董事会到风控部门、业务执行部门等,相应的组织架构、业务规范要建立起来 。
其次,尊重业务规范的同时,更要重新出发,尊重常识 。比如一个工厂修建的地址对当地环境、社区有没有影响?这其实是依靠常识便能判断的问题,如果判断影响不好,却还要继续推进工厂建立,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金融机构需要建立起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发展理念,“一心向绿”,发自内心想做这件事,而不只是为了搞“面子工程”,形式上先做几件事,后续则唯利是从 。
中国碳价会否与国际接轨?
《财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总体来看,目前碳价格偏低 。与此同时,市场上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中国碳市场碳价未来将与国际碳市场碳价实现接轨 。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鲁政委:在我与钱立华、方琦的最新著书《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中,也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中国碳市场碳价未来与国际碳市场碳价接轨并非必然 。
首先,目前全球碳市场连接面临挑战,而在尚未实现连接的情况下,国际碳市场碳价难以实现接轨 。要实现全球碳市场的连接,需要各地政府对其碳市场的设计要素进行调整,共享对碳市场的管理机制,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一部分管辖权 。